李福寿撅起屁股,借着烛光往床下查看。白馒头沾染了污垢,滚落在深处。烛光映衬下更惹眼的是墙面上,一块凸起的青砖。
外国的夏娃的都经受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更何况是肉眼凡胎的李福寿?
两只手指捏住两侧,龇牙咧嘴的往外抽拉。
“嘿呀~”只是半块青砖。
又将烛火往里探了探,一本薄薄的书正安然躺在里面。
小心掸去馒头上的灰尘,十分可惜的剥下薄薄的一层外皮,放回布袋。李福寿轻叹一声。
而床下偶然发现的这本书,引起了他的强烈好奇心。
纸张已经发黄,封面还有虫蛀的斑斑点点。本子很薄,捆绑的线绳已经糟朽断裂。
但里面的字迹却惊人的工整,干练中隐隐有些娟秀,纸张干净,行行字,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沾染到墨迹。
在李福寿的印象里,这字写得竟比私塾先生写得还好。借着烛火微弱的光,俯身一页一页的翻看,一个曲折苦涩的故事映入眼帘。
大历三年,河豫县大旱,时至仲夏更为尤甚。禾苗枯干,随手一碾,即为齑粉。百里之地,庄稼死绝,颗粒无收。
无水无粮,疫病四起。大历五年,旱情不见缓解,草木兽虫尽已食尽,邻村更有易子相食的惨象。
吾名薛潇湘家住河豫边界,背靠青山坐拥良田。在当地算得上旱涝保收,库有余粮,几年的大灾过后,族中老幼死伤离散,十有八九。阿娘甚至没挨过第一年,就撒手人寰。
听闻南方地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食物料,我随阿爹带着所有积蓄,一路走走停停,辗转数月,来到了陈家村。
阿爹本就身体不好,前些年受了风寒,寒冬将至,肺痨愈演愈烈,能达到此处已是万幸。
在途中偶然结识一周老伯,乘坐马车,携带家眷,返乡而归。周老伯实在菩萨心肠,见我父女可怜,便一路好生接待。
阿爹从来不信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痴言,自小为我请了私塾先生,故四书五经,也习得不少,不敢说出口成章,持笔成诗。寻常的文言,义理也懂得不少。
行至陈府,周老伯知我父女无依无靠,赏识我颇有文采,素有孝心,便大开慈悲,认我为侄女。
在异乡生存,最难的便是漂泊无依。如浮萍一般无处停歇安放,首先就会遭到当地人的排斥和挤兑。
有了这层族亲的关系,在陈家村我和阿爹算是彻底稳住了脚。
周老伯与阿爹性格相投,并且十分专情,一生都只有一位夫人。周老伯育有两子,大哥哥周文雍年长我一旬,为人憨厚,不善言辞,平生厌恶趋炎附势之徒。
二哥周文胤与我年纪相仿,天真烂漫不谙世事。我们三人一起成长,不是兄妹,胜似兄妹。
数年里,白天我们在私塾里读书,夜间赏月观星,日子好不快哉。大哥自然对我千般好,但终究有着年龄的差距,日益稳重成熟的大哥穿上了长袍,走向了更远的地方。
病来如山倒,阿爹的隐疾埋下了病根,在我十岁那年不治而终。从此,二哥成了我唯一的同伴。
童年的时光无论痛苦还是欢愉都过的很快,两个只知道胡乱打闹的孩童,一个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另一个腰板挺立温文尔雅又不失伟岸。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嬉闹笑靥里,含情眉宇间。豆蔻年华少女的心事,恐怕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知晓几分。
而少男则是更为直白热烈,对一个人好感付诸行动,心事都明明白白的写在脸上。
周老伯和周夫人心明眼亮,年轻人的心思都在这些过来人的预料之内。好在周夫人倒是欣喜大于担忧,从小看着长大的姑娘,脾气秉性自己清楚的很,真成了自己儿媳,倒也不失为上天安排良人。
周老伯也不是迂腐之人,况且族亲相交,算的常事。自己不求子孙荣华富贵,读书是为了知道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家中的积蓄也足够孩子们硬着腰板平淡过完一生。
岁月不会静好,不期而至的除了幸福,更多的恐怕是苦难二字。
启政二年,远在京都游学赶考的大哥,不知为何卷入了一桩科考舞弊案。
而我们所有人的人生都因此改变。
喜欢福寿至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福寿至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