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雪白

沈武戈

首页 >> 殷红雪白 >> 殷红雪白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三国:再现汉之辉煌抗日之敌后争锋三国之谋伐在下潘凤,字无双知否之庶子任逍遥流放三年,百官跪求我进京称帝!征伐天下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明末逐鹿天下陪葬傻驸马,竟是绝代军神
殷红雪白 沈武戈 - 殷红雪白全文阅读 - 殷红雪白txt下载 - 殷红雪白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章 得麟儿陈氏喜庆 追往事萧沈艰难(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晋穆帝永和八年秋,鲜卑慕容部所建燕国南征主帅慕容恪于中山魏昌廉台村,以具装马骑兵击擒冉闵,燕军旋即围攻冉闵的都城邺城,久围而破之,冉闵之子冉智被俘。十六国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建立于中原的汉人国家——冉魏,亡。

邺城被围时,以粮尽援绝,而冉智年幼,其相蒋干为之做主,遣使许诺以传国玺为报偿,请得东晋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尚之援。谢尚以谯郡流民帅戴逯率部驰援,却命其屯于黄河之上不进,授以方略诓骗蒋干,须先得传国玺,乃可使晋廷发兵与粮赴援。蒋干不得已,乃向冉智请得传国玺予之。晋援自不至,邺城不久即不得已而降,冉魏遂亡。河北全境遂由汉人冉氏之手,继羯人石勒之后,再度失陷于另一胡族鲜卑慕容氏。东晋坐观成败,却趁人之危,从冉智手中骗得传国玺,好歹让江左晋帝,结束了被北方讥嘲为白板天子之历史。

本受晋封为燕王的燕主慕容儁,即自蓟城迁都邺而称帝,封四弟慕容恪为太原王,五弟慕容垂为吴王,八弟慕容德为范阳王。翌年,永和九年春,慕容恪遂率其常胜之师,进向晋朝旧都洛阳。

东晋洛阳守将为河南太守、冠军将军陈佑,即陈喆高祖父,本在荆州为将,受命于上年取洛阳时尚是征西大将军,如今已官拜大司马、都督中外的桓温守城,闻讯惶急,求援于桓,却如泥牛入海,回音绝无。不得已,陈佑乃上书朝廷请援。

朝中相王司马昱与其倚重的扬州刺史殷浩,皆以为旧都可弃,皆以为旧都在手,实是在桓温之手,只让桓以此要挟朝廷还都,还不如弃之。只不过旧都也是本朝曾经所都,若置之不理,名义上殊不好听,于是二人合计,乃使朝廷下诏求贤,以赴援洛阳。

吴兴武康沈氏,是与同郡长城县的陈氏一样的江东大族,武康沈、长城陈、乌程丘三氏,并称为吴兴三姓,是与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会稽四姓虞魏孔贺一样的江东大族豪门。吴兴三姓中,乌程丘氏专出文人墨客。武康沈氏与长城陈氏二族,却是与东晋初年显赫一时的义兴周氏——周处与周勰、周玘、周札父子所属家族,同属江东武力豪族一类,而与江东士族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会稽四姓虞魏孔贺不同。

东晋首君晋元帝司马睿,本是西晋宗室旁支琅琊王,其父琅琊恭王司马觐,乃晋武帝司马炎族兄弟;其祖琅琊武王司马伷,乃司马懿之子、晋文王司马昭之弟。西晋首君为晋武帝,乃晋文王之子,故琅琊王乃西晋宗室旁支,非晋文王一脉,自不可登基为帝。

却说晋怀帝永嘉初,党附朝中执政的东海王司马越的琅琊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出镇广陵。不久,广陵所属治所在淮南寿春的扬州,便因都城所倚重为粮源的扬州度支转运使陈敏反叛,而全州大乱。

陈敏乃扬州本地庐江合肥人,出身大族,家族强盛,佃客众多,家兵以千数,有兄弟数人,皆有将才。晋武帝咸宁年间,陈敏受马隆事迹激励,亦欲乘时立功。武帝末年,孙吴已平,天下一统,京师洛阳四方辐辏,人口众多,而粮食每有短缺。陈敏便以尚书仓部令史上书,请赴淮南为朝廷筹粮,运东南地广人稀之扬州余粮,以济京师。朝廷许之,遂以陈敏为合肥度支,复任广陵度支,委以漕运重任。

陈敏知漕运不畅,咎在运河不通,甫赴任,便率朝廷所配运粮兵,复请得朝廷允许征集民夫,于合肥疏通巢湖与长江间航道,复于广陵疏通自长江至淮河南岸之淮阴、北到泗上彭城之中渎水,又于江东开练湖,疏浚自丹阳直达长江南岸京口的秦始皇始修之运河。一时南北漕运畅通,朝廷赖之。

至惠帝时,外戚专权,八王混战,陈敏既以扬州度支转运使之职,控制着粮道,便生出来野心,以琅琊王为安东将军新来镇守广陵,乃上书请回移合肥相避。主持朝政之东海王司马越,正忧广陵扼南北水路要冲,漕运长期为旧吴故地扬州人陈敏把持,恐其反叛,乃欣然许之。陈敏回到合肥,便以诸弟为将,命率家兵部曲与扬州运粮接济京师之运兵,攻庐江等江淮间郡皆下。

时匈奴刘渊已于并州平阳郡称汉王建国,八王之乱却仍如火如荼,并未因此内迁胡族已于隔黄河与都城洛阳相望之地建国,而休战止干戈。陈敏既驻足合肥,攻下了郡城即在合肥县之庐江郡,以北攻州城寿春受阻,便转而渡江,攻击孙吴故都建业。

琅琊王导茂弘,有识之士也,自昔在洛阳,便与琅琊王交好。琅琊王依附在朝执政的东海王司马越,而盘踞河北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却以丞相身份遥控朝政,与东海王争权不休。司马越不忿,便怂恿晋惠帝亲征邺城,他自然以朝中执政身份随征指挥,琅琊王、王导亦随在军中。

本来皇帝亲征,司马颖衡以忠君名义,无从抵抗,惟束手请罪,待死而已,且朝廷军容齐整,声势浩大,成都王以为必不敌,遂与僚属议是否白衣出城请罪。丞相左长史卢志却道,“大王无私心,天下皆知!然主上受蔽于东海王,因此亲征大王。若坦然释兵面圣,必受制于人,而受东海王之害!不如拼死一搏,以观后效!且太妃年迈,大王孝子,岂忍阵前受缚,而贻太妃以忧乎?!”成都王以为然,遂命大将石越率军出战,迎击朝廷台军于黄河以南之荡阴。

荡阴之战,台军大败,惠帝御车亦受箭。惠帝惊惧,乃下车步走。大兵席卷,有人不识御袍,挥刀砍向惠帝。侍中嵇绍见状,立挡惠帝身前,血溅御袍而死。幸石越关注御车所在,堪堪接着惠帝。惠帝肥胖,不能骑马,石越军中无马车,便把惠帝救上辎重牛车,送至邺城。

成都王好不得意,暗自庆幸未降,与皇兄惠帝见礼后,见帝满身血污,便命人与更衣。更衣罢,惠帝却指换下御袍,嘱咐更衣人,“此嵇侍中血,勿浣去!”卢志闻言,出而悲叹,“谁言主上痴,‘此嵇侍中血’!嵇康之子嵇延祖,果然有乃父之风!”

朝廷军既败,东海王狼狈逃归封地东海,琅琊王、王导不及逃,双双被俘。成都王因其母不愿离邺,拒绝朝中大臣请他奉惠帝回都主事之请求,仍居邺城以丞相身份遥控朝政。朝中无人主持,公卿大臣便请东海王仍赴都以司空主事。东海王返洛,立命其弟并州刺史司马腾为冀州刺史,率军出井陉,与受旨自幽州治所蓟城出兵的平北将军王浚合兵一处,共攻邺城。

此番因王浚军中有段部鲜卑骑兵,成都王大败,狼狈奉惠帝与其母成都太妃逃往洛阳。鲜卑骑兵在繁华都会邺城烧杀抢掠,不仅抢物,亦抢人,城中女子不及逃亡,大抵被掳。

王浚初不制止,后以掳掠女子甚多,恐于己名声不利,且他到底出身一流士族名门太原王氏,其父王沈虽是出卖魏主曹髦的不忠之臣,毕竟也是儒学之士,其时华夷大防在士大夫中深入人心,他亦饱学,虽利用鲜卑,不忍太多华夏女子为胡奴,乃下令禁止掠人。鲜卑骑兵欲保全战利品,他们本属雇佣兵一类,向来亦不甚听命于作为雇主晋朝代表的平北将军王浚,但其首领段务尘亦强调了禁令之后,便不敢不听,又舍不得如花女子,最终将所掳八千汉人女子,通通推入了漳水之中,漳水为之不流!西晋末年至南渡后数十年间,北方中原持续大乱,而人民之涂炭,沦为屠杀对象,自此而始。

邺城被破之际,成都王奉惠帝与其母狼狈先逃,琅琊王与王导却陷在城中,一时未能逃出。王浚北归,为其兄操控朝廷由并州刺史改任冀州刺史的东嬴公司马腾入居邺城,坐实为冀州刺史,而将面临匈奴汉国严重威胁,人民或死或逃,甚至被司马腾掳掠至冀州出售的这样一个烂摊子的并州,交到了刘琨手上。刘琨只身赴任,州城晋阳孤危,不得已乃依靠鲜卑拓跋部大人拓跋猗卢,以抗衡本为并州匈奴左部帅的汉国主刘渊。

东海王却以其弟攻邺有功,授意人上表为之请封,于是东嬴公进爵为新蔡王。司马腾甚贪,知此前随惠帝亲征战败被俘的朝中贵人宗王侯伯,当尚有仍在城中未及逃出者,以为奇货可居,不但可以利用他们揭发成都王罪行,亦可换取赎金,于是下令贵人不得出城,命环绕邺城之漳水诸渡口严查。

王导虽袭其父子爵在身,毕竟名位未显无人识,不愁逃出,只急坏了琅琊王司马睿。王导想出一计,以商贾可自由出入邺城,畅通于渡口,而商贾身份甚贱,服饰与士大夫有别,贵人所不齿,故扮作商贾,自可逃出;惟琅琊王生长王府,未经世事,扮作商贾恐亦遭人怀疑,乃让扮作其仆,嘱其勿言语。二人乔装打扮,同行至渡。因禁令只针对贵人,守卒虽疑二人身份,但见王导忽然发怒,鞭笞其仆,骂以“若非汝迟迟,便不至天黑”之语,因白昼禁令较松,不一一盘问,守卒便失笑,信以为真,放了二人过河。

二人回到洛阳,自荡阴之战而后,可谓同生共死,感情愈加深厚,琅琊王此后,凡事皆与王导商量问计。成都王恐东海王不容,不敢入洛阳,奉惠帝与老母、二儿逃入关中,投靠了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恐河间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又忙于讨伐长安。

其时洛阳四郊多垒,刘渊在平阳虎视眈眈,东莱汉人王弥与上党羯人石勒,亦各崛起为青州与河北之大势力,威胁朝廷与中原州郡。王导便劝琅琊王早做打算,离开洛阳到外地为官避难。王导为之筹划道,“大王祖父琅琊武王曾率军伐吴。虽龙骧将军王濬先至建业,孙皓颇识大体,不向已据石头城之王濬投降,而静待大王祖父渡江,乃递献表,肉袒出降。武王入建业城,秋毫无犯,颇得吴人之心。今中原动乱,胡马躁动,骎骎然南下,河淮板荡之日,为期不远!惟东南扬州安静,可求安东将军以避祸!”

琅琊王以为然,遂向东海王求安东将军。东海王亦欲扬州附己,遂允,琅琊王遂以安东将军出镇广陵。不久陈敏反,祸乱扬州江淮间,且渡江攻建业。建业乃诸葛亮所谓虎踞龙盘之地,孙权以之创业,而广陵地处江北,若胡马南下,则成背水,不可不思将来。王导便劝琅琊王移镇建业,以作保守江东之后图。琅琊王便上书请移镇。东海王亦忧陈敏若攻取建业,则成第二孙伯符,不可不防,遂操纵朝廷许其移镇。

琅琊王甫移镇建业,立足未稳,陈敏一弟陈彬已得历阳,进取姑孰,顺流而下,与陈敏共攻建业,声势浩大。建业本来守备空虚,安东将军府兵力寡弱,一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王导自一过江,便着意结交江东人望吴郡顾荣、会稽贺循等,以作长久之计。顾荣曾在洛阳为官,本与王导相识,一来二去,也便熟络起来。闻二陈兄弟攻建业,顾荣亦忧惧,乃与时任扬州参军的周玘商议,希求义兴周氏出兵,匡扶安东将军所镇之建业。

周玘当即回乡,领了家兵部曲,赶往建业迎战陈彬。两军相遇于建业城南之白石,一场血战。义兴周氏家兵有保卫家乡之志,气势过人。陈彬不敌,乃回头渡江,寻其已先行渡江北遁之兄陈敏而去。周玘一战而胜,建业与江东人心乃安。

王导又以进讨陈敏与顾荣相商,于是由顾荣、贺循牵头,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与义兴周氏出兵,诸人与安东将军司马睿联名发布檄文,誓师讨伐陈敏。江东民军随即渡江,与朝廷荆、扬二州兵合击陈敏。陈敏不久败死,扬州底定。后义兴周氏又挫败继陈敏而起的石冰渡江攻石头城,及另一桩乱事,故称义兴周氏三定江南。

吴兴武康沈氏,亦属义兴周氏一类。晋元帝晚年,倚重北来流民帅刘隗、郗鉴,及北来士族如刁协、周顗诸人,抗衡盘踞荆州的大将军王敦。王敦有意反叛,便笼络江东大族为援,先是征辟出身吴兴大族的钱凤为参军。钱凤有意立功,遂为王敦联络武康沈氏家主沈充作东援。

沈充时任钱唐令。宣城郡为都城建康西南门,境内多山,山中多山越人,若山中歉收,便往往下山进村乃至入城劫掠,远至建康所属丹阳郡,于是王敦上书,以沈充乃江东大族家主,家兵部曲甚众,若以之为宣城内史,则朝廷可不费一兵一卒,而宣城与丹阳二郡获安。朝廷正忧山越,遂允。

王敦却是有意以此窥武康沈氏实力。沈充骤由县令而为郡守,又惊又喜,剿抚山越格外卖力,不久二郡便无复山越之患。原来大批所谓山越人,其实并非蛮族,而是自汉末大乱之时起,陆续自江东郡县逃入山中保命的汉人百姓。沈充生长江东,出生时孙吴尚未亡,熟知旧吴掌故。故吴自大帝孙权时起,便常有山越之患,与孙吴相始终,惟大帝末年,诸葛恪以一手强兵围困,一手招安,允许山越人各自投降之后,便落籍为编户,既往不咎,因此颇有成效。沈充既知山越实情,遂如法炮制。不久,宣城山越人便大抵下山,不过却并未成为朝廷编户,而是成为了他家族武康沈氏的私属佃客。但山越也因此不复为患,朝廷对沈充假公济私亦不闻不问。王敦见其实力不弱,智计亦过于常人,大喜,复以其剿抚山越之功,举荐其为湘州刺史。

元帝之前将老耄之甘卓调离湘州,正欲任用得力之人以拊荆州之背,得王敦荐表,便立刻请求叔父谯王司马承为国分忧,远赴长沙任湘州刺史。司马承慨然应允,遂西上任职湘州。

元帝知朝廷实力难与王敦相抗,便向刘隗问计。刘隗之前已进言引用流民帅,得元帝允准。然流民部曲毕竟私属,不是朝廷之兵,而江东土地兼并,编户奇少,大多沦为了大族豪强之佃客,要想增加兵源,就必须夺豪强之佃客为朝廷之编户齐民,乃可以一方面增加朝廷租税,开辟财源,一方面增加兵源,充实朝廷台军。

时江东无论侨姓士族与吴姓即本土士族如吴郡四姓顾陆朱张等,因士族不纳租税,遂大肆买田,隐占失地人口,遂使编户成为其私属佃客。一般大族豪强虽无免税特权,但因佃客无地则不纳租税,且脱离了朝廷户籍,附籍于田主名下为其私属,可使佃客免纳口赋(人口税,基于有这个人就要纳一份税的赋税,有时甚重)、算赋(财产税),于是贫民与地主一拍即合,土地集中于地主名下,贫民乃至一般富庶人家,皆大批沦为佃客。编户原本因拥有土地而在籍,而附征的各种苛捐杂税,自然也一并不再缴纳。且田主往往就算不是士族,也是一方土豪,拥有权势,遇到如朝廷检括人口,即会伤及田主和佃客双方利益之事,田主便会袒护佃客,隐瞒其人,佃客也就乐得做佃客,结果就是中饱了作为田主的士族与大族豪强之私囊,使朝廷财源及兵源双双枯竭。元帝便再度接受刘隗进策,下诏检籍,清查人口,务必将豪强隐占之人口统统查出,重新编入户籍为朝廷编户齐民。一时江东无论侨姓与吴姓士族及大族豪强,大为愤怒,对朝廷怨恨不已。因此政策受损者,自然就有侨姓第一豪门琅琊王氏,与江东本土豪门义兴周氏、武康沈氏、长城陈氏等。

王敦懊恼,知沈充亦恼朝廷检籍清查人口使其大大受损,便以“谯王夺汝湘州”之言,挑唆沈充仇视元帝与晋室,并命钱凤稍稍透露其谋朝篡位之周密计划。沈充之前已得王敦保举其为湘州刺史许诺,至此自然仇恨元帝,又听得钱凤透露大将军将举大事,事成之日,从龙之臣自然不忧富贵,其本热衷功名利禄,便在宣城抓紧厉兵秣马,希图为王敦立功。

知沈充已有备,虽湘州已成后顾之忧,然湘州实力弱小,不及荆州远甚,不足忧。王敦便以女婿郭图领兵袭长沙,自率大军顺流东下,以元帝为奸人刘隗所蔽,检籍夺民佃客,使百姓嚣然、怨声载道为由,以“清君侧”为名,向朝廷兴师问罪。沈充得信,便率其家兵部曲及宣城郡兵,自西南攻击建康南面。

湘州城因长沙大族子弟虞悝兄弟一人为长史,一人为参军,辅佐刺史司马承,并率家兵助守城池,而坚守良久。事前虞悝且为大局谋划,嘱托其曾任前湘州刺史甘卓僚属的好友为谯王使者赴梁州,说服了甘卓若王敦起事反叛朝廷,则湘州兵出巴陵,梁州兵出襄阳,两路拊荆州治所武昌之背,使王敦有后顾之忧。然至此甘卓虽出兵,却迟滞不前,以江夏郡治所夏口兵力不甚弱,而停汉口观望,不肯稍稍冒险,使其舟师入长江速越夏口城顺流东下,武昌乃不忧受攻。王敦遂命留守武昌的其兄王含,速速增兵长沙,并命其族弟南郡太守王舒出兵。湘州城粮尽援绝,复因叛徒开西北角建湘门献城,而终沦陷。虞悝兄弟双双被俘,旋遭杀害。谯王逃入城外王舒军中,亦为王舒秘密沉江而死。

都城建康面临王敦大军自长江上,沈充率军自西南而南的两面进攻,晋廷左右支绌,疲于应付。受命守石头城的周札,见西军势大而胆裂,开门揖盗延敌,王敦便轻易率军进入了石头城。元帝见大势已去,便劝刘隗等逃亡,命诸军解兵。王敦不朝见天子,却以他苦心经营出来较之前历任荆州刺史时都更庞大强悍的荆州兵,驻扎在石头城观望形势。元帝无奈,只好以王敦为丞相,百官总己以听,自身沦为傀儡。

越年初春,元帝忧愤而死,太子即位,即晋明帝。明帝时年二十,自幼聪慧,又骑马习武,王敦甚忌惮之,便寻思将其废去,另立幼主。

时朝廷艰危,受制于王敦,故明帝登基之后,一时未举行柴燎告天的南郊祭天典礼。王敦以此为由,称明帝未曾柴燎告天,便仍是太子,尚非天子;又召集公卿群臣至石头城大会,道其在武昌,多闻太子不孝之事,故太子不宜立,当立先帝纯孝之子。

公卿皆以为不可,然不敢言。王敦疾言厉色,质问太子中庶子温峤道,“太真!君为东宫侍臣,太子为人如何,自是君所知,何妨道之众人!”

温峤道,“太子纯孝,且为人谦恭下士,当以古圣先贤作比,如何不堪继位?”

王敦冷笑,“如此!则太子既已御正殿,如何不见出大行皇帝灵柩于太极殿,命我率群臣临哭?”

温峤道,“太子纯孝,丧亲之痛,心摧气绝,今不进水米已三日!以鸡骨支床,病体难起,故未能命移大行皇帝柩,遑论下诏使群臣临哭!”

王敦无言,明帝之位乃安。

不日,王敦上书辞行,不等诏书答复,亦不赴都面圣,便扬帆西归,却未直上武昌,而是停于建康西门姑孰西南面之芜湖,以期交通武昌,而控制都城。明帝知其包藏祸心,便与皇后长兄中书监庾亮、侍中温峤等人日夜筹划对策,却苦于对王敦在芜湖情形知之甚少,不知如何防范。

晋明帝即位之年暮春一日,近午时分,芜湖城外来了数骑,皆巴賨马而行商打扮,下江口音。入城之后,数骑散往各处,片刻之后,复聚于城门外。为首者道,“尚未入城之际,我等旗亭饮水,颇言语错沓,复皆下江语,恐已为有心者瞩目!因此入城之际,便命君等速出!”

从者皆道,“如是则危矣!”

为首者道,“无妨!我已探知元凶病重,而驻军松懈,不足虑!惟做贼者心虚,恐已命人寻我等而来,当作计较!”

说毕,为首者走入路旁卖茶旗亭,招待诸人饮了一气,付账之后,又将手中一支七宝装饰的马鞭予卖茶老妪道,“老人家,我去之后,必有城中人来寻我!便请以此相示。”老人唯唯允诺。适一马下粪,为首者即命人以冷水浇之。

数人甫去未久,城门内大喧,丞相、大将军王敦不顾病体,居然跨马率数十骑而出。出城不见所欲踪迹,王敦亦渴甚,乃入旗亭。老妪见果有人来,不待相询,便以七宝马鞭示王敦。

王敦看罢诧异,道,“何人所予?”

老妪道,“一年少行商。”

王敦适才在府中昼寝,便觉心动,因此率人出城来看。闻老妪言,他心下又是一动,“此年少何等样貌?白面年少乎?有须乎?”

老妪思详良久,道,“年少,然面非白,黄皮子,而稍黧黑,黄须!鼻山高峻,眼窝深陷,似胡儿!”

王敦猛拍一下大腿,“此必黄须鲜卑儿!”

原来明帝之母荀氏乃代北人,昔日温峤衔命刘琨,自北来江东劝进,携来此女,献于时称晋王的元帝,后有宠,生太子,封为夫人。因代北华夷汉胡混居,故荀夫人亦有些许高鼻深目之状,是以明帝亦有些许高鼻深目,且似代北高原寒冷之地的人一般,黄皮而稍黧黑,须亦蜷曲而黄,故王敦谓之黄须鲜卑儿,正犹曹操以其子曹彰为“我之黄须鲜卑儿”。只不过曹操以曹彰似勇武之鲜卑为傲,王敦却是讥笑元帝不择华夷而临幸,乃至鲜卑儿为中国之君。

王敦环顾四周,见亭外地有马粪,便命人探之。探者回报,“已冷。”王敦把玩着七宝鞭,叹息道,“今日走脱黄须鲜卑儿,今年我等——恐死矣!”

王敦已身染重疾,以明帝亲自率人来探听虚实,知朝廷必已有备,惟不知己虚实耳,明帝亲身犯险,亦可知其从戎志向,及择日与己决战之态度。王敦为谋朝篡位准备已久,若非身染重疾,早前得知昔日温峤为其僚属,却为元帝作间谍,便欲再兴师向朝廷,兵发建康问罪。

温峤本籍太原郡,出身士族名门,其伯祖温羡,仕至司空,太原温氏遂为士族,惟其族中人丁寡少,仕宦者无多,故门第不及同郡之王氏。当晋愍帝为刘曜所俘,在江东建康之琅琊王闻讯,以天下无主乃称晋王之后不久,温峤衔命于其府主司空刘琨,自幽并之地南下至建康,奉上刘司空与幽州刺史段匹磾、冀州刺史丁绍等在北公卿与中原州郡大吏联名所上之劝进表文,表文以晋愍帝已遭屠各荼毒,大位空缺,请晋王为天下计,早登尊位。

原来那匈奴汉国的奠基人刘渊,虽父祖皆任并州匈奴左部帅,实际却非并州匈奴,而是上郡匈奴。并州匈奴,即东汉初年入居塞内之南匈奴。上郡匈奴,却是所谓休屠各胡,即汉武帝时由霍去病接引降汉,本居于河西走廊之浑邪王部与休屠王部之遗民。二部获武帝恩准入居北地、上郡之后,长期为汉廷守边防,亦不与其他民族无论羌汉通婚,遂作为匈奴右部之遗民,保持了高鼻深目、身长魁梧的形貌特征,与本就近塞居代北长城之外、面阔扁平而身材矮小的南匈奴,种族有所不同。刘渊即身材魁梧,且高鼻深目,与并州匈奴大众不同,惟南匈奴与西部匈奴昔日皆统属于冒顿单于,各自引以为同族,故彼此亦无隔阂。

东汉末年,曹彰以霍去病之姿,率军平了代北入塞乌桓之叛,顺便敲打了伙同作乱的并州匈奴,一时入塞异族震惧,不敢有乱心。曹彰凯旋邺城,被其父曹操喜称为“吾之黄须鲜卑儿”,曹彰遂有“邺下黄须儿”美名,乃彰显其勇武也。曹操为削弱并州匈奴,乃分其为前后左中右五部,并从上郡引入故休屠王部与浑邪王部之遗民与并州匈奴杂居,以此上郡匈奴之酋长,出任并州匈奴五部之帅,兼以此加强并州北境之边防,因为此时,代北即雁门关外的雁门郡、代郡平城一带,已受到长城外鲜卑拓跋部的很大压力。并州匈奴本是南匈奴,战斗力本不及身材高大的北匈奴人,到汉末入塞久矣,经济上与形貌上,皆已形同汉人,战斗力更是衰败,已不堪守卫边塞,曹操乃将上郡匈奴即故休屠王部与浑邪王部遗民迁至代北,用以扞卫长城,并使其酋长分统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为防出任并州匈奴五部各帅的上郡匈奴酋长坐大,曹操又使朝廷下旨,以汉人命官分任并州匈奴五部司马,以管理监视五部军事。上郡匈奴与并州匈奴渊源不同,故汉人知情者,乃称之为休屠各胡或屠各胡,亦直称屠各。

温峤既衔命刘琨,知恐一去不返,乃归太原别母。其母不愿其远行,恐一别成永诀,临别拉其衣袖,只是不松手。温峤大哭,泣道:“儿身既已许国,自不能长在亲侧,奉养慈母!今虽痛彻心肝,儿亦与母同,尚请阿母念儿,放儿走去江东!”不得已,温峤乃绝袖而去,千难万阻,遂至建康。(补记:世人皆知汉哀帝爱其男宠董贤,同寝,哀帝醒,而董压帝袖,未觉,哀帝不忍其因己欲起而早醒,乃割断袍袖而起,故后世以男同性恋者为有断袖之癖,此可谓尽人皆知。然温峤绝袖别母之典故,无疑更感人,恐知之者甚少,故不辞词费而录出。典出《世说新语》,《晋书·温峤传》中似乎也有,则乃《晋书》颇以《世说》内容入书之故,此典源头,自是在《世说》。)

晋元帝当日看罢劝进表,以愍帝继怀帝之后,复遭屠各荼毒,大哭失声,嚎啕不已,直呼苍天;复以群臣劝进为不义,声言必报二帝为屠各虐杀大仇,兵发平阳,犁庭扫穴,迎回二帝灵柩之后,乃议登基之事。温峤以为晋王将不日北伐,则与在北实孤立无援之刘琨,可合力扫平胡虏,光复中原,不禁感奋。

江东群臣既知愍帝已死,以司徒王导为首,纷纷劝进,终至全员联名,于宫门外长跪不起,坚请晋王登基。晋王司马睿推辞再三,乃登大位,是为晋元帝。温峤盼望的北伐,却迟迟没有下文。

温峤大失所望,又以为江东无人,形势危矣,乃登门拜访王导,欲知朝廷用心。王导欣然接见。

以温峤不满元帝自食其言,竟便登基,而北伐却无下文,王导道:“太真以为,汉末之时,是否真如魏武所言,‘天下无孤,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太真乃温峤表字,魏武即曹操。汉末乱世之中,曹操终结了北方中原之割据战乱,大有功于华夏,再造汉室江山,封为魏王,谥号为武,故称武王、魏武王。后其子魏文帝曹丕,复追尊曹操为帝,是为魏武帝。曹操既有大功勋劳于华夏,后世便通称之为魏武,以为媲美汉武即汉武帝。温峤熟知历史往事,听罢王导之言,立刻答道:“然也!汉末无魏武扫平群雄,真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王导又道:“使魏文帝不逼使汉献帝禅位,以曹丕之威望才具,可否长为周公,而以大汉名义羁縻孙、刘乎?”

温峤道:“不然!使曹丕不急登大位,则献帝犹居洛阳宫,曹丕以魏王仍居邺城耶?以丞相居洛阳耶?禅代虽近起曹丕,本朝世祖武皇帝效其尤,然上古尧舜亦有之,乃盛德之事。献帝之时,天下无汉久矣!自董卓废立,杀少帝而立献帝,汉朝已亡。赖魏武崛起,削平群雄,定鼎许昌,建号建安,乃延汉命二十余年!天下属魏,亦已久矣!且魏武一朝薨逝,天下大震,昔日所收编之青徐二州黄巾,尤其臧霸所领在洛者,竟闻讯击鼓,自都城走出,欲归故里!当此之时,曹丕若不急登大位,赏赐有功,以使无论钟繇之流士族,与彼臧霸之流土豪,皆为从龙之臣,裂土封疆,世袭罔替,以安其心,否则从魏武创业之人,尤其臧霸之流,必定轻于去就,则曹丕岂止不能以周公长辅汉室,便魏王与汉相,亦必不为孙权、刘备承认,况孙、刘本不承认魏武为王、为汉相乎!魏武尚不能使孙刘服膺,曹丕何人,既知无其父威望才具,又岂能居虚名而受实祸,长为汉相而不篡乎!”

王导欣然,乃道:“太真所言极是!真不愧为太原温太真,非俗士之比!今天下鼎沸,屠各刘聪割据河东平阳,而称汉王,若以传闻,则已称帝!彼蛮夷不足道,然南阳王虽兵败遁迹终南山中,上月已新据秦州上邽而称尊号!晋王乃愍帝左辅,自愍帝之在长安,晋王以左丞相节制陕东军事,全有江东,大有功于天下。故自愍帝蒙尘,便效太祖文皇帝称晋王,天下无有不服者,自是晋室正统。然南阳王自矜武帝之孙,不顾其无寸功于天下之实,竟悍然称帝,遂使天下失据,不知所从!故晋王不得已,非急登大位不可!”

温峤闻言叹息,乃道:“陛下北伐之心诚否?”

王导道:“如何不诚!近日祖士稚上表请北伐,陛下以江东新遭陈敏之乱,民物凋敝,疲惫不堪北伐而拒其请。仆已进言以祖为豫州刺史,祖不日便北渡,往镇寿春。”

温峤喜道:“如是甚好!仆愿为祖士稚北伐河北之向导!”

王导道:“那倒不急!祖尚无粮草甲胄,将士亦不足,故不日往镇寿春之后,恐年内难以北伐!须朝廷为之筹措粮草甲胄充足,乃可渡淮北伐。”

温峤出,谓人曰:“我本以为江东无人,今见管夷吾,可无忧矣!”

祖士稚即范阳祖逖,虽不久即率军渡淮,收复了河南失土,终顿兵魏武故里谯城,不得北渡黄河而光复河北!久之,以粮草不继,元帝复以广陵戴渊代为征西将军、豫州刺史,祖逖悲愤,吐血而卒。北伐军群龙无首,继祖逖领其众之其弟祖约,惟贪财耳,非将帅之才,于是河南光复郡县,即又复沦陷,祖约狼狈退守寿春。晋元帝时唯一北伐,遂告失败。

期间温峤一再上书元帝,请为祖逖参军,元帝以温峤为刘司空特使,不可使涉险,坚决不允,实爱温峤之才,欲其辅佐太子。后遂以太子立,擢温峤为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乃东宫显官,一向由一等高门子弟担任,于二等士族出身之温峤,可谓格外加恩。温峤也就断了上北伐前线之念,一心辅佐太子,期盼无进取心之元帝驾崩之后,可继续辅佐新君施行北伐。

元帝晚年,逼于琅琊王氏,朝中则司徒王导,藩镇则西部强藩荆州为大将军王敦握在手中,琅琊王氏权势蔽天,乃至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尚可,王敦则跋扈横行,时时让元帝愤懑不已。

当年元帝为安东将军,以江北乱移镇建康,倚赖江东豪族义兴周氏,甫平陈敏之乱,上游江荆二州,却同时亦有不平事。江州则刺史华轶,以元帝不过是安东将军,与己官阶相若,不顾彼时洛阳朝中,已有使元帝以安东将军持节都督扬、江、荆三州之命,不听元帝调遣,先是不与建康同心合力镇压陈敏,复拒绝出兵助平荆州流民之乱。

元帝不得已,乃上表朝廷征得同意,以荆州刺史王敦为江州刺史,命其率荆州兵攻打华轶于豫章。华轶文人,赖其曾祖华歆汉末曾官豫章太守,深得民心,华歆后且仕至太尉,天下知名,华轶因此得江州人拥戴,然毕竟文人不习武事,遂为王敦所败,江州一时平静。然荆州江南梁益二州流民之乱,却愈演愈烈。

流民由益州流民帅成都秀才杜弢统领,先是顺长江而下,出三峡入洞庭,复溯湘水而上,入渌水,攻占了荆州江南长沙郡之醴陵县,不久即攻陷长沙城,分兵四出,掠地武陵、安成等郡。武陵与荆州城江陵隔江相望,荆州全境大震。竹林七贤中长者山涛之子安南将军山简,镇守荆州北部重镇襄阳已数年,慕名士风流,镇日沉醉,不理政事,惟与其部将并州人葛强日日骑马赴岘山湖,言赴高阳酒池。如此这般,每至日暮乃归,山简以沉醉不堪乘马,体复肥壮,乃骑一健驴,自以为潇洒无匹,屡屡以马鞭策驴,顾谓葛强曰:“何如幽并游侠儿?”见者无不大笑。山简身为镇将,不以为忤,只以自身风流自赏,以为得名士放达之意。至此梁益二州流民军自江南入江北,流窜作战,攻城掠地,官军困守江陵与襄阳而已。

襄阳东南之竟陵郡,复有军户张昌,奉出身吴兴大族丘氏之郡中一县吏丘沈为主,起兵攻陷竟陵郡,一时荆州东境亦大乱。张昌以谶言有“牛继马后李代兴”之语,怂恿笃信天师道的丘沈自称李伯兴,乃老子四十一代孙,属牛,当继司马氏为帝,一时江淮间民众大受诳惑。大族豪强以时局动荡,兵戈屡兴,民不堪命,乃纷纷投入张昌军中。山简命将出师,一触即溃,不得已乃亲率军平乱。张昌又煽动竟陵蛮,言山安南此番来伐竟陵,当全征山中竟陵蛮为兵。竟陵蛮恐惧,乃纷纷投入张昌军中。山简名士耳,军戎之事一窍不通;张昌则出身军户,本是竟陵郡兵,通晓军事,山复刚愎自用,遂一败涂地,头颅亦落地。官军残部,乃退守襄阳。

王敦族弟王澄继任为荆州刺史,甫上任,即以招安之计,诱骗得江陵城外流民军一部投诚。民军降后,王澄却命官军将放下兵器的民军沉入长江,死者九千人。于是杜弢等所领未降之梁益二州流民军震怒,誓与官军势不两立,必作鱼死网破之斗。杜弢遂以本籍京兆杜陵,即出身京兆杜氏,诓骗荆州全境多有的出身关中大族如京兆杜氏、韦氏等的雍州流民帅加入,乃亲率民军,围攻州城江陵。

王澄兵败,眼见城将陷,恐落入民军手中遭报复,乃仓惶逃出江陵城,落魄东走至江夏,遂受元帝征召,将赴建康。乘舟路经豫章,王澄与任江州刺史之族兄王敦只一言不合,便为王敦所杀,令人才寡少之建康朝廷,又失一名士。王澄虽无才具,但却是一代名士,时其兄大名士王衍王夷甫,尚在洛阳朝中任太尉,将王澄收揽至建康,元帝便多一个与洛阳朝中有大关联之人。王敦看出元帝用意,便不顾琅琊王氏同宗之谊,半路截杀了王澄。

元帝无可奈何,不敢治王敦擅杀之罪。梁益二州流民军已大抵服膺杜弢,复有不少雍州流民帅加入,荆州全境已危如累卵。荆州东境竟陵郡张昌之乱,却向东蔓延出了荆州境界,延烧入扬州。庐江郡兵石冰响应张昌,复得陈敏残部,庐江郡又为乱兵所据。元帝手中无兵,困守江东一隅之地,眼看着石冰就要成为第二个陈敏,渡江攻击建康。

庐江浔阳人陶侃,字士行,虽自称本籍丹阳郡,与孙吴入晋为交州牧不改之陶璜同宗,实汉人亦不是,乃是江南土着的溪人(个人以为,溪人是如今的苗族,本来分布很广,从黔东、湘西一直到赣北,所在多有;后赣北之地汉人迁入甚多,造成居民汉化,于是赣北不复有苗族)。陶侃自幼丧父,浔阳陶氏又是寒门,其时西晋门阀贵族掌控占据高位,实乃出头无望。然陶母出身仕宦人家,颇有见识。陶侃弱冠之时,有豫章秀才陈逵,应京师公府征辟,泛舟赣水,顺流北上,路经浔阳。陶母一向通过其娘家关系,关注打听赣水上游江州郡县,是否有赴京之秀才孝廉,好拜托其在当地面见浔阳令,尤其自水路继续北上抵达庐江郡城合肥,面见太守时,为自己儿子延誉官府,以使陶侃为郡县瞩目,终有一日被察举为孝廉,虽以门第不敢奢望公府辟,但也就遂了心愿,好歹做个县吏,不枉其外祖家世代仕宦。

陶母听闻陈秀才正在浔阳县停留,居于官亭即官办逆旅之中,便立命陶侃往见,务必邀陈秀才与其在本地结识之浔阳名流至家中赴宴。陶侃虽自幼放牛,亦读史书,知英雄不问出处,且自幼习武,胆气过人,听闻母言,便独自赴官亭相请。

陈逵见一农家少年来相请赴家宴,不禁讶异,见他衣衫褴褛却气度不凡,暗暗称奇,便仔细观其状貌,与相书印证。这一观瞧不得了,原来陶侃生的浓眉大眼,颧骨高耸,方口阔颐,虎背熊腰,实在是不世出的良将之貌。陈逵不禁欢喜,庐江虽属扬州,浔阳县与其籍里豫章却是赣水相连,当时虽为晋武帝在位末年,灭吴统一天下未久,所谓太康盛世,然明眼人都看出盛世实隐藏危机,无论江东人之不服洛阳朝廷,还是西北氐羌、代北鲜卑,皆是肘腋之患,故实为用兵之时。陶侃虽出身寒微,若得为将,只怕江东周处之不若,直可为马隆流亚,如此人才,若得自身为之延誉郡县,使之得州里察举为孝廉而出仕,异日得遇良机,自当一飞冲天,岂不美哉!

陈逵想到这里,便当即领陶侃赴县府,拜见了浔阳令,当面极力称赞陶侃,言其为良将之材,前途不可限量。县令虽并非如陈逵深解相术之道,然自汉末《人物志》一书流行,世人大抵懂得一些看人的本事,见了陶侃状貌,县令亦啧啧称奇,赞为县中宝树,明年便荐其为本县孝廉。陈逵大喜。陶侃自然更是喜不自胜。县令向陈逵道:“我县尚有老秀才邓氏、老孝廉赖氏,皆在城中,君今日便可领陶家儿往访之,俾使君等明日,可同赴家宴于陶宅。”陈逵连连称是,遂领了陶侃,又拜见了浔阳城中一秀才一孝廉。

翌日晨,陶母便起忙碌,为将来访的三位贵客准备伙食。近午,陈逵与浔阳秀孝一齐到来,陈骑马,二本地人一人骑驴,一人乘骡,乘骡者体肥壮故也。三人将牲口拴在了草屋前的木桩上,孝廉看一眼屋后山势,啧啧称奇,低声与另二人道:“看此山走向与隆起之势,必出三公!”陈逵道:“哦?!我只道是良将之材,却不曾想陶家儿必仕至三公!”乃忍不住去看那屋后之山。

陈逵看了半晌,喃喃道:“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可惜,二位请看,龙头颈部,有一缺口!否则……”浔阳孝廉忙掩陈逵之口,却大笑道:“妙哉妙哉!虽山有缺,犹当出折臂三公!我浔阳县要出一羊太傅喽!”言罢三人大笑。

陶母在屋内忙碌,却仔细听着屋外三人议论,听到这里,不禁心中狂喜。想羊太傅何人,泰山羊祜羊叔子也,直为大晋第一名人!陶母忍住狂喜,将在内室读书之陶侃唤出,母子一同出门,拜见了三位贵客。

三人也就与母子二人施礼。时当暮春,浔阳早热,陈逵道:“用膳不须屋中,此门外甚好!背靠匡庐山,面朝彭蠡泽,实使人心怀开畅!”

陶母正忧家贫,草屋之中甚是简陋,不堪招待贵宾,陈逵如是说,可谓照顾贫家颜面。陶母不禁感激,乃命陶侃将桌凳搬出,置于屋前草地。

孝廉却不待木凳,率先坐在茵茵绿草之上,笑道:“如此茵褥,岂不胜秃板凳!”陈逵与浔阳秀才便也坐下在草地上。

陶母出身仕宦人家,知当时名士风流作派,便不坚请上桌,只让陶侃跪着奉上酒食。三人目视陶侃,见他不卑不亢,言语得体,心中又是默默赞许。

此时拴着的三头牲口却开始叫唤,虽当暮春,但毕竟是贵客的坐骑,当然不能由陶侃牵着去放牧。然家中并无刍豆,陶母不禁大急,转头看向屋中南窗下,正有纳凉之土炕床榻,上有草席两卷。陶母便命陶侃将出,用铡刀铡碎了,放入家中喂猪用的食槽,以那两卷草席,喂饱了贵客的一马一驴一骡子。因草席上浸透人的汗液,三头牲口吃得很香,马儿甚至打起了响鼻,惹得三位秀孝大笑,母子自亦陪笑。陶母知草席有汗,不待牲口食尽,便命陶侃打来湖水饮马及驴骡。

陈逵到了合肥,便立刻拜见庐江太守,道贵郡浔阳陶侃如何人才出众,贵郡当出一三公云云。陈逵在江扬二州有名士之目,太守亦知晓其人,且陈已受京师公府征辟,前途不可限量,对其所言,自然不敢怠慢,当即敲定,明年举荐陶侃为扬州孝廉。

翌年,庐江郡果然向州里举荐陶侃为孝廉,太守与浔阳令联名举荐。刺史府命吏复核,吏归报曰:“庐江浔阳陶侃,自幼丧父,奉母至孝,可堪孝廉之举。”于是扬州刺史察举陶侃为孝廉,庐江郡随即以浔阳左近彭泽县吏员有缺,授陶侃官为彭泽主簿。

陶侃奉公守法,廉洁不贪,在彭泽主簿任上,自耕官田以充俸禄。彭泽民见之亲切,称之为自耕官,皆道:“自古惟有自耕农,如今乃见自耕官!若使主簿为县令,彭泽四民乐陶陶!”扬州刺史府下郡县采风谣者闻之,立录写上呈刺史。刺史看罢大喜,直道庐江郡与浔阳县所荐得人,立擢陶侃为彭泽令。

陶侃在主簿任上不过年半,便升为县令,庐江一郡之中,个个啧啧称奇。陶侃不骄不躁,仍耕官田以自给自足,公余不失贫农本色,下河捞些鱼虾以改善伙食。在彭泽令上三年,秋后大比,政绩为全郡第一。太守离任,上书刺史,举陶侃代为太守。刺史府命陶侃即刻往代。

陶侃将赴合肥,离家渐远,又不暇归家别母,便将在彭泽令任上最后一年积攒的干鱼虾一包,托府吏送至家中予母。陶母见干鱼虾大悲,掷之于地道:“古人不与民争利,乃至拔园葵,毁机杼,今吾儿下河捞取鱼虾,乃与民争利!此物虽非贪墨,府吏乃县府之吏、朝廷之吏,奈何差遣为私事!此物断不可收受!”

陶侃已赴合肥,自彭泽县府吏去信中闻讯,不禁叹息,“世人皆以陶士行廉,吾母方为真廉!”

翌年朝廷任命下达,陶侃遂为庐江太守。至王导为扬州刺史,陶侃已在庐江太守任上十年有几。

是年,石冰攻陷合肥,庐江郡城失守,全郡大部丧于贼手。陶侃率郡兵护送百姓,辗转渡江,归至浔阳家乡,才立住脚跟。扬州刺史府以合肥沦陷,陶侃虽力抗贼而不敌,遂率郡兵护百姓渡江至浔阳,使庐江失土不失民,有刘先主之风,通令全州嘉奖。

王敦正以江荆二州都督带江州刺史驻扎豫章,闻陶侃自合肥败退至浔阳而不失民,觉得其人当地土着,出身溪人而有政绩,得庐江郡民爱戴,乃是可用之才,于是上书元帝,请分庐江郡浔阳、柴桑、彭泽三县与豫章郡鄱阳等县,另立浔阳郡,即以扼长江入彭蠡泽之柴桑口所在柴桑县为郡治,以安庐江南渡遗民,以陶侃为太守。元帝上书朝廷,朝廷许之。

一时江州北境人心安定,民众不惧石冰渡江,王敦大喜,乃复上书,请以陶侃兼任江夏太守,以绥靖荆州东境。朝廷许之。陶侃遂率以故庐江郡兵与庐江郡江北遗民为主体的部曲,上船开赴夏口,任江夏、浔阳二郡太守,抵抗石冰西侵与张昌南下。

此时扬、江、荆三州皆传陶侃美名,以为刘先主在世,古名将不若。荆州刺史、镇南将军刘弘,闻陶侃移镇夏口,大喜过望,以亲笔信感谢江荆二州都督王敦。

自陶侃移镇夏口,石冰不复西侵,转而向东,却阻于大江,终于受困而亡。张昌本已率军登舟,将顺汉水直下江夏,闻陶侃在夏口,怅然若失,道:“石冰残贼无畏,尚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却何人,敢捋陶江夏虎须?”于是不敢南下,转而向东,却与石冰争起了江淮间地盘。陶侃率军顺江而下,追击张昌,大败张昌军于皖山。张昌仅以身免,率数骑胁丘沈逃入皖山,不日双双遭擒,丘沈、张昌之乱平。

王敦、刘弘双双大喜,刘弘苦于杜弢及雍州流民帅杜曾极难对付,且杜弢放弃长沙北上之后,长沙人王机趁机作乱,攻陷郡城,几欲据长沙称王。幸陶侃返旆夏口,偕刘弘麾下荆州水师直上巴陵,与杜弢所率舟师会战于浃口。杜弢大败,遂以之前久围荆州城江陵而不下,至此放弃江北,先是退守巴陵,又进一步南归,再次攻陷了长沙城,遂以荆州江南第一大郡长沙郡城临湘为根据,伺机进取武陵、安成、衡阳、湘东、桂阳、邵陵、零陵、始安诸郡,而长沙邻郡安成、衡阳、湘东三郡,又复为流民军所夺。

杜弢虽被压缩回江南,但梁益二州流民军声势仍不弱,且长沙一带,本其发迹之地,杜弢本是秀才,知书达礼,与张昌、石冰不同,在长沙甚有声望,当地呼为杜王。刘弘大公无私,先与江荆二州都督王敦合计,言当以讨灭杜弢重任,全付陶侃一人,即当以荆州江南之巴陵、长沙、安成、衡阳、湘东、桂阳、零陵、武陵、邵陵、始安等十郡,另立为湘州,以陶侃为刺史,兼督湘州诸郡军事,委以全权,使其可调遣湘州诸郡兵,乃可平乱。

王敦以为妙计,遂与刘弘联名上书,请朝廷准立湘州,以陶侃为刺史,予以全权,使其调动诸郡兵讨灭杜弢。朝廷许之,陶侃遂率其本部,兵发巴陵以东之浃口,进向巴陵。巴陵杜弢守军甚弱,弃城而走,南下投奔在长沙的杜王而去。陶侃取了巴陵城,遂以巴陵暂为湘州治所。

杜弢在长沙一去一回,中间虽然赶跑了作乱的长沙本土人王机,使王机被迫率军南下岭南,却又给陶侃平定乱事增添了后患。杜弢所率梁益二州流民军到底是客军,虽也劫富济贫,打击豪强,但流民军到底给长沙和湘州诸郡带来了兵乱。自梁益二州流民军复入湘,与官军长期对峙,旷日持久,使新立之湘州永无宁日。湘州民心因此,便渐渐改变,转向了声誉极佳的首任刺史——浔阳土着溪人陶士行。

陶侃于巴陵传檄湘州境内,号召湘州诸郡遣郡兵,与其所统州兵合围长沙。诸郡太守以州新立,本欲各自为政,只求自保,但以陶侃深孚众望,恐民心向陶背己,乃纷纷起兵响应。终于陶侃率州兵于约定之日自巴陵开拔,诸郡此前已先后发动,湘州州郡兵遂合围了长沙城。长沙大族虞、刘、吴、欧阳诸家家主闻讯,秘密会议,遂联合家兵,攻败城西北角新开小门之杜弢守军,将陶侃大军迎入长沙城。后湘州城临湘此新开小门,以此役乃湘州建立之役,号为建湘门。

陶侃入城,杜弢仓促出城,不得已乃归向醴陵。部曲散尽,醴陵城其部将复不纳,杜弢走投无路,便遁入安成山中,不日被擒,押解建康,斩于都市。

元帝惜杜弢之才,本欲不杀而用之。杜弢不屈,大言道:“汝不过琅琊王,有建康一城而已!我在长沙,坐拥数郡之地,人人呼为杜王!岂可为汝牛睿小儿所用!”

原来元帝并非其父琅琊恭王与夏侯王妃所生,而是王府牛姓小吏与夏侯王妃所生,故知情者呼之为牛睿。昔日元帝曾祖父司马懿以谶言有“牛继马后”之语,适魏武取荆州时降将牛金,随之平辽东公孙氏有功,回朝必受封赏,牛金其时年甫四十,前途不可限量,司马懿遂以他故为借口枉杀之,永除后患。不想牛金幼子寄养外家,逃过了灭门之灾,后入琅琊王府,以貌美得宠于夏侯王妃,遂生牛睿,亦可谓报应不爽。

杜弢当面呼元帝为牛睿,元帝大怒,遂命将杜弢枭首,悬头朱雀大桁以示众。

长沙乱平,湘州已无设立必要,王敦已有篡位野心,不欲清正廉明的陶侃据有湘州在其上游,于是上书请裁撤湘州,诸郡仍归荆州。朝廷许之。

无论朝野,皆以为新任荆州刺史,必是陶侃。不想任命下达,却是以王敦族弟王邃为荆刺。原来元帝受到王敦压力,不得已而许之。朝野大失望,皆为陶侃不平,且猜疑王敦有不臣之心。

陶侃立下大功,自不可能使之回任江夏太守。王敦为安抚陶侃,乃上表荐陶侃为广州刺史,言王机窜入岭南,一度攻陷广州城番禺,复西窜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交广二州皆受扰乱,惟陶士行可平,宜以陶为广刺,使平王机。

元帝许之。陶侃遂南下岭南为广刺,发兵讨王机,不日即平乱。陶侃不以失荆刺之位气馁,广州滨海而安定,州中无事,陶便每日晨搬二百砖块入官舍,暮复搬出。府吏不解这刺史陶使君何以如此,乃问究竟。陶侃道:“州中无事,我生来多力,莅州以来,已生二子!复有余力,不欲懈怠,乃搬砖耳!”一时传为美谈,时人皆以陶侃为老当益壮之典范。

元帝晚年,不堪大权旁落于琅琊王氏,乃重用刘隗,用其计,强征大族豪强僮客即佃客为兵,变豪强隐没之人口为朝廷军户,以增强朝廷武力,表面示人以防范后赵主石虎,且为北伐将来之计,实则部署于西府历阳及寿春,主为防范上游坐拥江荆二州之大将军王敦。王敦身为大族豪强,朝廷强征佃客为兵,已触犯其家族琅琊王氏之利益,且南渡诸士族,与江东本土豪族,皆隐没千数人口为佃客,因而大受损失,故皆恨元帝。惟大族中人出仕者多,各有利益,复限于君臣名义,不敢向朝廷发难而已。王敦看准此点,便扬言清君侧,并怂恿同样利益受损、出身吴兴大族之宣城内史沈充共同举兵。

元帝倚重的刘隗、戴渊皆兵败。奉命守石头城之义兴周札,因利益受损故,开门揖盗,将王敦大军放入石头城。沈充率军攻朱雀大桁,虽浮桥勉强守住,然充驻军南岸,使建康屏障尽失。元帝不得已,乃下令台军解兵,以期王敦息怒。王敦杀南北人望戴渊、周顗以立威,元帝不得已,乃以之为丞相,百官总己以听,自身沦为傀儡。

越年,元帝忧愤而卒,太子即位,是为晋明帝。

喜欢殷红雪白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殷红雪白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们的灵魂被交换了都是文明修仙人,把剑放下分手后我成了他婶婶再婚老公竟是第一豪门掌权人?净世帝仙病弱真千金一吐血,全网都飙泪了我,恶毒小妈,被侄儿偷听心声快穿之炮灰女装大佬逆袭记都市青年重生光耀天地吞天塔大叔重返1993顶级豪宠!小可怜靠吃瓜火爆综艺冰封末日,我跟天命主角一起苟足球:拒绝国足,我入德国国家队灵界之无双诸天之我在万界混保底巫师永生不许没收我的人籍诡村怪谈综影视:安衾
经典收藏魏虎大秦:始皇嫡子,诸天升级成神点化野猪王,我在古代做最大地主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敌谍一生凤逆天下北月篇不义侯锦瑟(已签约出版)谋晋代号财神大明:带重八刷副本,大明成仙国我家世显赫,躺平不过分吧!先婚厚爱后汉风云志牧渊:我在大渊搞扶贫抗战之红色警戒野蛮娇妻:残王的特工宠妃红楼:家父王子腾浮世烟云万界抗魔录
最近更新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水浒传精选燕颂三国:开局盘点三十位统帅老曹给的太多了,只能帮他打天下数风流人物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大秦:我带你们走进热武器时代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嫏嬛姝一品弃子穿越大乾,我靠打猎养活妻女众神魔传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最强穿越者在线戏耍三国九千岁:从伺候娘娘开始权倾朝野!塞仙志市云楼阁快穿之屌丝逆袭系统我穿越时空爱上你
殷红雪白 沈武戈 - 殷红雪白txt下载 - 殷红雪白最新章节 - 殷红雪白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