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唐人的餐桌我娘子天下第一猎天争锋秦时之七剑传人三国:再现汉之辉煌阿兹特克的永生者神武太医俏女帝大明:朱元璋,咱家老五杀疯了大汉:从封狼居胥到千古一帝奇门医圣在都市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83章 遥远的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我们说到,硫磺岛战役。在那座由火山灰和硫磺构筑的地狱里,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了给b-29轰炸机提供一个救命的机场,付出了近七千人阵亡的惨重代价。栗林忠道将军用他那套革命性的、冷酷的地下防御战术,将整座硫磺岛变成了一台巨大的绞肉机,虽然最终失败,却也给美军的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那张在折钵山顶升起的星条旗,成为了不朽的象征。不过现在小日本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惨,日本各大城市几乎是天天挨炸!

现在,咱们把镜头,从烟波浩渺的太平洋,暂时拉回到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还在一个岛一个岛地进行着血腥“跳棋”的时候,他们的欧洲兄弟们,也正在经历一场从天堂到地狱的过山车之旅。

1944年的夏末,对于在欧洲西线的盟军来说,日子过得简直就像是在梦里。

自打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那片血腥的海滩上,成功地站稳了脚跟以来,整个战局的发展,就超出了所有最乐观的预期。7月25日,巴顿将军的“眼镜蛇行动”,像一把烧红的尖刀,瞬间撕开了德军脆弱的防线。盟军的装甲洪流,如同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地涌入了法国内陆。

8月25日,巴黎解放。到8月底,整个法国大部分地区,都重获自由。这支由将近300万盟军将士组成的、史无前例的庞大力量,似乎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摧枯拉朽之势,碾碎着纳粹德国那台曾经不可一世的战争机器。

前线的士兵们,将这场势如破竹的大追击战,戏称为“香槟战役”。因为一路上,他们不但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还经常被兴高采烈的法国民众,用香槟和美酒夹道欢迎。大伙儿都乐呵呵地相信,这场该死的战争,肯定能在圣诞节前结束,到时候就能回家抱老婆孩子了。

然而,正是这种令人陶醉的、几乎是晕乎乎的胜利氛围,正在悄然地、无声地,孕育着一场巨大的危机。

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到前线的普通士兵,盟军上下,普遍都得了一种病,叫“胜利病”。他们一致认为,德国人已经被打垮了,士气低落,精神崩溃,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完全不堪一击。

这种致命的乐观情绪,渗透到了战略规划的每一个层面,导致他们严重低估了德军的韧性和那可怕的恢复能力。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既是军事上的巨大成就,也为其后即将到来的、灾难性的失败,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当盟军的先头部队,在比利时和荷兰边境高歌猛进、眼看就要冲进德国本土的时候,一条看不见的缰绳,却被越拉越紧,几乎要将整个庞大的攻势,给活活地勒得窒息。

这条缰绳,就是“后勤”。

说白了,就是百万大军的吃喝拉撒睡,和打仗用的油盐酱醋茶——也就是燃料、弹药和粮食。

盟军的补给线,被极度地拉长了。所有的物资,都必须从几百公里外、遥远的诺曼底临时港口,和刚刚才勉强修好的瑟堡深水港运出来。到9月初,超过7万吨的各种补给物资,像小山一样,堆积在瑟堡的港口里,却因为缺乏足够的运输工具,而根本无法及时送到前线。

更要命的是,早在诺曼底战役期间,为了阻滞德军的增援,盟军的空军,把自己这边的铁路网,给炸了个稀巴烂。直到8月底,才勉强恢复了通车。

为了解决这个天大的难题,盟军启动了那个后来非常着名的“红球快递”计划。他们动用了数千辆卡车,大部分由黑人士兵驾驶,在法国的公路上,日夜不停地,像一支红色的动脉一样,疯狂地将物资运往前线。

但即便是这样,也无法满足前线百万大军那如同无底洞一般的庞大需求。更雪上加霜的是,英国佬那边,有1400辆崭新的三吨卡车,因为引擎活塞的设计缺陷,集体趴窝了,这使得本已紧张到极点的运力,更是雪上加霜。

其实,解决问题的钥匙,早就握在了盟军手里——那就是刚刚攻占的比利时深水大港安特卫普。这座港口,拥有巨大的吞吐能力,只要它能投入使用,所有的后勤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问题是,德军虽然丢了安特卫普城,却依然像个茅坑里的石头一样,死死地控制着安特卫普出海口的斯海尔德河口地区。港口虽然在盟军手里,但船根本开不进来。

后勤的瓶颈,而非德军的抵抗,成为了决定1944年秋季盟军战略走向的、最核心的因素。

有限的燃料、弹药和粮食,根本无法同时支持所有的部队,都以最高速度向前推进。这使得盟军最高司令部,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神仙打架般的抉择:

是让所有的部队,都稳扎稳打、齐头并进(也就是所谓的“宽大正面”战略)?

还是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源,都集中在一点上,像一把锥子一样,发动一次决定性的、冒险的突击(也就是所谓的“单一猛击”战略)?

这个后来在军事史上,被反复研究和争论的战略分歧,其根源,并非是什么高深的军事理论之争。说白了,就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是穷得叮当响的后勤现实,所逼出来的、无奈的选择。

在盟军的最高指挥部里,两位性格如同水火一般、截然不同的巨人,主导了这场伟大的战略辩论。

盟军远征军的最高统帅,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是一位天生的、杰出的联盟战争大师。他的军事才能或许不是最顶尖的,但他那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管理能力,却是无人能及。他的首要任务,是维系这个庞大而又脆弱的英美联军的团结。所以,他更倾向于稳妥的“宽大正面”战略。这既能确保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因为过于突出而陷入被德军包围的险境,同时也能让他手下那些一个个功高盖主、个性鲜明、天天吵着要打仗的将军们(比如美国的巴顿和英国的蒙哥马利),都有仗可打,有功可立,从而维持内部的微妙平衡。他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得想办法让每个儿子都满意。

而他的地面部队总司令,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丽利,则是另一番景象。

作为北非阿拉曼战役的英雄,蒙哥马利以其一丝不苟、谨慎细致到近乎刻板的指挥风格,和他那毫不掩饰的、写在脸上的傲慢而闻名于世。他坚信,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天才,而其他的美国将军,都是一群头脑简单的“牛仔”。

他极力主张,发动一场由他亲自指挥的、集结所有后勤资源的“单一猛击”。他要像一把利剑,从北翼直插而入,越过莱茵河,直捣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区,继而一举攻克柏林。

8月22日,蒙哥马利在其指挥部,与艾森豪威尔共进午餐。席间,他几乎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他警告艾森豪威尔,如果再这么慢吞吞地“宽大正面”下去,错失了眼前这个德军崩溃的良机,那么战争,将毫无疑问地拖延到1945年。

他要求艾森豪威尔,将至少12个精锐的美国师,划归到自己的指挥之下。并且,为了保证他的后勤供应,必须立刻暂停南线那个他最看不顺眼的、咋咋呼呼的“牛仔”——乔治·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的一切攻势,把所有的汽油,都给他送过来。

这番话,无疑是对艾森豪威尔最高权威的一次直接的、赤裸裸的挑战。

蒙哥马利的计划,大胆、激进,而且极其诱人。它承诺,能在一场辉煌的战役之后,在圣诞节前就结束战争。这对背负着巨大政治压力的艾森豪威尔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然而,蒙哥马利那种咄咄逼人的、近乎于勒索的态度,也深深地激怒了艾森豪威尔。当蒙哥马利在地图上,手舞足蹈地,将他的计划描绘成一场直捣柏林的、长达500英里的狂飙突进时,艾森豪威尔终于忍不住了,他不客气地打断了他:

“蒙蒂,你在耍宝!你根本办不到!”

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在艾森豪威尔接下来一句严厉的斥责中,达到了顶峰:

“稳住,蒙蒂!你不能那样跟我说话,我是你的上司!”

最终,艾森豪威尔的决定,并非一个纯粹的军事决策,而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智慧的、复杂的妥协,和一次高明的内部管理手段。

蒙哥马利,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战争英雄,是整个大英帝国的骄傲。在政治上,彻底否决他的计划,会严重损害本已脆弱的英美同盟关系。因此,批准一个规模缩小了的、目标也更有限的“蒙氏计划”,既能安抚这位桀骜不驯的下属,让他保持积极性,又能为打破前线的僵局,提供一种可能性。

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但也是艾森豪威尔作为一名联盟统帅,为了维系联盟团结、管理复杂的指挥关系,所必须采取的必要之举。

于是,一个代号为“市场花园”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就此诞生了。

艾森豪威尔,同意了蒙哥马利的方案。但目标,从遥远的柏林,缩减为了在荷兰境内的莱茵河下游,夺取一个关键的桥头堡。他向蒙哥马利承诺,会给予他“有限的补给优先权”,为其每天额外提供1000吨的宝贵物资。

一场旨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史无前例的豪赌,就此拉开了序幕。

1944年9月17日,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星期日。

清晨,在英格兰南部的各个机场,引擎的轰鸣声,震彻云霄。一支史无前例的、庞大的空中舰队,拔地而起。超过2000架c-47运输机和“霍莎”滑翔机,如同遮天蔽日的蝗虫群,载着来自美国第101、第82空降师,和英国第1空降师的、超过名伞兵和滑翔机步兵,浩浩荡荡地,飞向了荷兰。

盟军空军,对沿途所有已知的德军高射炮阵地,进行了地毯式的猛烈轰炸。这使得这支庞大的机群,在飞往目标区域的途中,损失极其轻微。

与诺曼底登陆时,那场混乱的、在黑夜中进行的空降相比,这一次的着陆,堪称完美。在朗朗的白日之下,绝大多数的部队,都在预定的着陆区1000米范围之内,成功着陆。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在荷兰的田野上空,如同鲜花般绽放。整个场面,蔚为壮观。士兵们的信心,也空前高涨。

然而,一场极具戏剧性的、黑色幽默般的巧合,正在发生。

当英国的伞兵和滑翔机,如同秋天的落叶一般,纷纷飘落时,德军b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以防御战专家而着称的瓦尔тep·莫德尔元帅,正在其位于阿纳姆市郊外、欧斯特贝克镇的塔菲尔堡酒店里,悠闲地享用着他的午餐。

空降的地点,几乎就在他的指挥部的头顶上。

当第一批英国伞兵的身影,出现在酒店窗外时,莫德尔元帅的第一反应是:卧槽!盟军派来了一支特种突击队,目标是活捉我本人!

他立刻抛下了手中的餐盘,抓起自己的元帅权杖,以一种与他身份极不相称的、惊慌失措的姿态,仓皇地逃离了酒店,驱车直奔驻扎在附近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威廉·比特里希将军的指挥部。

这看似偶然的巧合,却成为了盟军整个宏大计划中,最为致命的一处厄运。

盟军的策划者们,完全是基于“德军在荷兰的指挥系统,已经崩溃”这一错误的假设,来制定计划的。结果,他们不偏不倚地,将自己的伞兵,降在了德国最善于化混乱为有效防御的、最顶级的防御大师的餐桌旁边。

莫德尔素有“希特勒的救火队员”之称,以其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超强能力而闻名。在空降开始后的短短几分钟之内,德军非但没有陷入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反而由其最能干的防御大师,亲自接管了战地指挥。

盟军整个计划的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敌人指挥失灵——在行动开始的第一时间,便已不复存在。

厄运,接踵而至。

盟军的整个计划,还建立在另外两个致命的情报失误之上。

首先,他们完全忽视了荷兰抵抗组织和盟军自己的航空侦察,所提供的、关于阿纳姆地区,存在德军装甲部队的确切情报。事实上,刚刚从法国诺曼底战场上撤下来、正在此地休整的,正是比特里希将军指挥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下辖党卫军第9“霍亨斯陶芬”师和第10“福登斯堡”师的残部。

尽管这些部队,在诺曼底遭受了重创,人员和装备都不完整。但他们依然拥有坦克、突击炮、重炮,和一大批经验丰富、杀气腾腾的党卫军老兵——而这些,恰恰是只装备了轻武器的空降部队,最无法对抗的噩梦。

第二个,也是更具毁灭性的失误,在空降开始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发生了。

德军的士兵,在一架被击落的美军滑翔机的残骸中,发现了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当他们打开公文包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装着的,是“市场花园”行动的、完整的、详细的作战计划!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清清楚楚地标明了,盟军每一个空降师的攻击目标、着陆区域,和地面部队的详细行动路线。

这场盟军精心策划的、出其不意的奇袭,瞬间,就变成了一场对德军指挥官来说,完全透明的、“开卷考试”式的防御战。

在地面上,“市场”行动初期的战果,喜忧参半。整个计划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暴露无遗。

美国第101空降师(师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他们的任务,是夺取最南端的埃因霍温市,和周围的一系列桥梁。他们成功地夺取了大部分的目标,但在最关键的、位于松镇的大桥,德军的工兵,就在美军伞兵的眼前,成功地将其炸毁。这立刻为后续地面部队的前进,制造了一个严重的瓶颈。

美国第82空降师(师长詹姆斯·加文将军):他们神速地拿下了格雷夫镇的马斯河大桥,和具有战略价值的赫鲁斯贝克高地。然而,加文将军,犯下了一个关键的判断失误:他没有立刻集中兵力,去攻击最重要的目标——奈梅亨公路大桥,而是优先巩固了自己刚刚占领的着陆区。这个谨慎的决定,给了德军宝贵的几个小时,来加强奈梅亨大桥的防御。

英国第1空降师(师长罗伊·厄克特将军):他们的任务,是夺取最远端的、也是最重要的阿纳姆大桥。而他们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为了保护运输机,免遭德军高射炮火的攻击,策划者们,将他们的着陆区,设在了距离阿纳姆大桥7到9公里(约5到6英里)的、遥远的西部郊外。

这个决定,完全牺牲了空降作战最重要的元素——突然性。它迫使英国的伞兵们,必须徒步长途跋涉,穿越地形不明的、可能布满敌人的区域,去攻击一个早已经有所警觉的目标。

更糟糕的是,他们携带的英制22型无线电通讯设备,性能极差,几乎在落地之后,立刻就全部失灵了。这导致,英军的各个营之间,以及各营与师部之间,完全失去了联络,变成了一盘散沙。

与此同时,作为“花园”部分的地面部队——由布赖恩·霍罗克斯中将指挥的、精锐的英国第30军,开始了他们的征程。这支由谢尔曼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强大力量,沿着一条狭窄的、仅有两条车道的公路,向北全速推进。这条路,后来被士兵们,用血和泪,命名为“地狱公路”。

按照计划,他们应该在48小时之内,行进103公里,抵达阿纳姆,与英国伞兵会合。然而,在松镇那座被炸毁的桥梁面前,他们被迫停下了脚步,焦急地等待着工兵部队,架设起一座新的贝雷桥。

在行动的第一天,宝贵的几个小时,就这样被白白地浪费掉了。这条狭窄的公路,已经开始显露出它作为“死亡陷阱”的狰狞面目。

战斗的核心,很快就聚焦在了两座关键的桥梁上:奈梅亨大桥和阿纳姆大桥。

在阿纳姆,英国第1空降师中,只有约翰·弗罗斯特中校指挥的第2伞兵营,约745人,在通讯中断、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成功抵达了阿纳姆大桥的北端。他们迅速占领了桥头周围的几栋坚固的房屋,顽强地据守阵地,与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进行着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而在阿纳姆的西部市郊,英国第1空降师的主力部队,则陷入了灭顶之灾。他们被德军迅速组织的防线,分割、包围,打得支离破碎。师长厄克特将军本人,为了解战况亲赴前线,结果与德军遭遇,被迫和几名参谋,狼狈地躲进了一户荷兰平民家的阁楼里。在长达3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师长,与他的部队完全失去了联系,使得整个师在最关键的时刻,群龙无首。

当阿纳姆的英军,正被德军逐步消灭时,战斗的焦点,转移到了南边的奈梅亨。

到9月20日,英国第30军的坦克,已经抵达了奈梅亨大桥的南端,但被德军的顽强抵抗,死死地挡住了。正面强攻,根本无法奏效。

美国第82空降师的师长加文将军,下达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命令:他命令朱利安·库克少校指挥的第504伞兵团,乘坐26艘英制的、简陋的帆布突击艇,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强行渡过宽达400米的、水流湍急的瓦尔河。

这次渡河行动,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惨烈的屠杀。

许多美军士兵,连见都没见过这种简陋的、像澡盆一样的帆布船。在毫无遮蔽的宽阔河面上,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步枪枪托,笨拙地划水。他们成为了对岸德军机枪和迫击炮的、最完美的活靶子。河水,很快就被鲜血染红,子弹像冰雹一样,密集地打在水面上。这场惨烈的强渡,因其巨大的伤亡,而被幸存者们,称为“小奥马哈海滩”。

然而,奇迹发生了。

幸存下来的伞兵们,如同复仇的魔鬼一样,冲上了北岸,扑向了德军的阵地,并成功地夺取了奈梅亨大桥的北端。

这是整个“市场花园”行动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扼腕的时刻。

当美军伞兵占领北岸的同时,英国第30军爱尔兰卫队装甲团的谢尔曼坦克,也从南端发起了冲锋。到9月20日晚上7点,整座奈梅亨大桥,完好无损地,落入了盟军的手中。

通往阿纳姆的道路,已经完全敞开!距离,只有短短的11英里(约18公里)!在阿纳姆大桥下苦苦支撑的弗罗斯特中校和他的部下,似乎终于看到了获救的希望。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国人的坦克,停了下来。

这次致命的停顿,并非源于怯懦,而是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思想,和战场认知的巨大冲突。

对于空降兵而言,他们的信条,就是速度、大胆和冒险。他们装备轻便,深知自己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地面部队的迅速驰援。在他们看来,连夜向阿纳姆发起一次11英里的闪电冲锋,是唯一合乎逻辑的选择。

但对于英国第30军的装甲兵指挥官来说,情况完全不同。他们的作战条令,强调的是协同作战、步兵支援和侧翼安全。前方通往阿纳姆的公路,是一条高出周围沼泽地的狭窄堤道,两侧是松软的圩田,这是德军反坦克炮最理想的“猎杀场”。在夜间,没有步兵的伴随,贸然冲入一个已知有党卫军精锐装甲部队活动的区域,在他们看来,无异于自杀式袭击。

地面部队的指挥官们,看到的是战术上的巨大风险。他们听不到,也无法体会到,11英里之外,那些阿纳姆守军垂死的呐喊,和那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

正是这种在关键时刻的、致命的认知脱节,最终,宣判了英国第1空降师的死刑。瓦尔河渡口的无畏勇气,被随之而来的、谨慎的犹豫,所彻底吞噬。

因恶劣天气,而被推迟了两天的波兰第1独立伞兵旅,终于在9月21日得以出发。他们的指挥官,斯坦尼斯拉夫·索萨博夫斯基将军,从一开始,就对这个计划,持极度悲观的态度。

他的部队,降落在了莱茵河的南岸,正对着英军被围的欧斯特贝克口袋。然而,他们着陆的区域,早已被德军的炮火所覆盖。伞兵们在降落的过程中,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伤亡惨重。他们用小船,渡过莱茵河去增援英军的尝试,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德军的炮火和湍急的河水面前,宣告失败。

欧斯特贝克口袋,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幸存的英军,在持续不断的炮火下苦苦挣扎,食物、饮水和弹药,都已耗尽。

而在阿纳姆大桥,战斗于9月21日,彻底结束。弗罗斯特中校的最后一批守军,在弹尽粮绝后,被德军的坦克和火焰喷射器所淹没。弗罗斯特本人,腿部负伤,被德军俘虏。或许是出于对勇者的敬意,德军为他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护。

9月25日晚,盟军指挥部,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代号为“柏林行动”的撤离计划,在一场倾盆大雨和炮火的掩护下展开。加拿大和英国的工兵们,驾驶着小船,冒着德军的炮火,往返于莱茵河两岸,接运幸存者。

到26日清晨,撤离行动结束。在最初投入莱茵河北岸作战的、一万余名英国第1空降师及配属部队的官兵中,只有约2400人,成功地撤回了南岸。其余超过8000人,或阵亡,或负伤,或被俘。

一场旨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豪赌,以一场彻头彻尾的、惨烈的失败,而告终。

“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是系统性的,是多个因素叠加的恶果。着名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直言不讳地评价道:“市场花园行动,从一开始,就是个糟糕的计划,从顶层设计开始,就是如此。”

计划的缺陷、情报的失败、耗尽的运气,和战术的失误,共同导致了这场悲剧。可耻的是,战后,一些英军的指挥官,特别是空降军的副司令勃朗宁将军,还试图将失败的责任,推到英勇作战的波兰部队身上,这成为了二战史上一个长期存在、且令人不齿的争议。

而对于荷兰的人民来说,这场旨在解放他们的行动,却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行动失败后,荷兰的北部地区,仍在纳粹的残酷统治之下。为了报复荷兰铁路工人的大罢工,德国占领当局,对荷兰西部省份,实行了严酷的粮食禁运。这直接导致了1944至1945年的“饥饿的冬天”。据估计,约有名荷兰平民,在这场人为制造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

战争结束后,被摧毁的阿纳姆大桥,得以重建。1977年,为了纪念那位曾在此浴血奋战的指挥官,它被正式命名为“约翰·弗罗斯特桥”。在欧斯特贝克和赫鲁斯贝克,整齐的阵亡将士公墓,静静地矗立着,无言地诉说着这场战役的惨重代价。

“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不仅彻底粉碎了盟军速胜的希望,更对后续的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盟军为了支持这次行动,将宝贵的燃料和运输资源,都优先分配给了蒙哥马利的北翼。这直接导致了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肃清斯海尔德河口、开放安特卫普港——被严重推迟。

直到11月底,安特卫普港,才终于投入使用。当“市场花园行动”失败后,盟军不仅损失了大量精锐的空降部队,其后勤困境,也丝毫未得到缓解。这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进行快速、机动突破的能力,被迫在没有充足补给的情况下,转而对德国边境那道坚固的“齐格菲防线”,发动了一场缓慢、血腥、且代价高昂的正面消耗战。

因此,可以说,“市场大花园行动”的战略失败,直接铺垫了接下来几个月,在许特根森林和亚琛的、那一场场同样惨烈的战斗。

这场为了夺取一座桥的豪赌,最终,用无数的生命证明了,那座桥,确实“遥不可及”。它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关于傲慢、勇气和牺牲的、悲壮的教训。

《二战那些事儿》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寻觅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寻觅书屋!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二战那些事儿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乔绾绾战景霆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绝世妖帝从皇宫禁军开始,分身遍御天下权力巅峰:从借调市纪委开始重生之长姐有毒老子是癞蛤蟆震世狂龙玄武战神陆少甜妻宠定了凌天独尊逍遥四公子厉总,夫人不想复婚还偷偷生崽了我有一个装备编辑器魔眼小神医太平客栈农女医妃富甲天下即鹿现代长生:从八段锦开始斗罗大陆II绝世唐门一战惊九霄
经典收藏调教大宋春天的抵抗浮世烟云开局老婆送上门,从卖肾宝开始发家致富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红楼锦绣五代十国之铁马骝浪公昆哥的新书,袖珍国大秦:始皇嫡子,诸天升级成神曹操赤壁失利,我来救场统一华夏大明英雄之征战四海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先婚厚爱军团长的故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阅读变强抗战之红色警戒代号财神不义侯大明:这个昏君不太昏特种兵之特别有种
最近更新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万浪孤舟,沧海一粟英烈传奇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大唐躺平王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大楚武信君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明朝的名义浴血山河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