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首页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他比我懂宝可梦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开局介绍人妖,古人傻眼了寒门县令重生之铁血战将谋动天下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从梁山开始,霸占三国神医狂妃乖乖受宠超级修真弃少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全文阅读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txt下载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八十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他们心知此番面圣必为海禁之事,各自腹中尚有谏言未吐。

忽见锦衣卫拖着大太监经过,刀光闪过,鲜血竟溅至他们脚边。

四人面面相觑,未及回神,蒋瓛已含笑走来:\"诸位请随我入殿。

\"

瞥见地上身首异处的尸骸,众人不约而同擦拭冷汗,暗自决心今日唯命是从。

殿内,朱元璋伏案批阅奏章,头也不抬:\"开海之事可还有异议?\"

\"臣等并无异议。

\"四人齐声应答。

方才目睹之事,早将他们未尽之言堵在喉间。

朱元璋满意颔首。

这四位分掌财赋、铨选、兵械、漕运,正是推行新政的关键。

此前已用地球仪阐明开海之理,若还有人执迷——

他忽然抬眼,目光如刀:\"若有异议,休怪咱不讲情面。

\"

四人闻言俱是一颤。

户部卓敬迟疑开口:\"只是......\"

[注:完全去除原文所有*号;将\"工部侍郎\"统一为\"工部茅大方\"以保持称谓一致;删除无关的语气词;\"老头子\"改为\"陛下\"或\"皇上\"以保持称谓庄重;保留所有人物姓名及核心情节]

困难的事必须说出来,否则无法完成皇上的命令,恐怕性命难保。

听到\"开海\"二字,朱元璋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

户部侍郎卓敬紧张地说:\"皇上,开海涉及广泛,户部需要多少银两?请皇上示下。

\"

工部尚书问:\"工部该如何配合?是否需要拆除海岸水寨或建造船只?请皇上示下。

\"

兵部尚书询问:\"是否需要调派军队或招募流民?请皇上示下。

\"

吏部尚书道:\"开海事务重大,需要哪些官员配合?请皇上示下。

\"

朱元璋批阅奏折的手突然停住。

他望着堆积如山的奏折,感到十分头疼。

他暗自思忖:\"朱瑜既提出开海,想必已有对策。

作为大明未来的继承者,是时候让他参与朝政了。

\"

朱元璋站起身,只说了一句:\"随朕来。

\"便大步走向殿外。

兵部尚书铁炫、吏部尚书詹同等人虽感困惑,还是立即跟了上去。

他们发现皇上并非前往议事之处,反而朝着宫外走去。

众人开始悄悄议论:

\"这是要去哪里?\"

\"要不问问?\"

\"我可不敢揣测圣意。

\"

只有詹同神色从容,心知这条路通往何处。

其余三人这才注意到詹同的镇定,更加疑惑不解。

“詹大人倒是一点都不紧张?看样子对这里很熟悉?”

詹同淡淡一笑:“只管跟着走。”

他抚须昂首,步履从容地跟上众人。

行至巷口,朱元璋突然停步。

除詹同外,其余几位大臣都露出困惑神色,忍不住问道:“陛下,这是要......”

朱元璋转头道:“带你们见见咱儿子。”他说着瞥了詹同一眼。

詹同立即会意,想起蒋瓛此前的警告,便肃然对同僚道:“殿下不知陛下身份,诸位务必配合。

若出差错,拿你们是问。”

兵部尚书铁炫、户部尚书卓敬、工部侍郎茅大方面面相觑。

“陛下真要领咱们去见那位民间皇子?”

三人正暗自嘀咕,詹同已挥手催促:“快跟上。”

来到宅门前,詹同快步赶上朱元璋,与之并肩而立。

铁炫等人看得目瞪口呆——詹同竟敢与圣上并驾齐驱?更奇的是朱元璋非但不恼,反而不满地盯着他们。

詹同脸上掩不住得意,扬手道:“如今咱们都是陛下的同僚。

放轻松些!”

“对对,就是这样......茅大人做得不错,卓大人还差些。”

“铁大人怎么浑身僵直?莫非连骨头都是铁做的?”

看着三人唯唯诺诺的模样,詹同暗自畅快。

这些平日的硬骨头,此刻竟任他调遣。

他故作无奈地叹气:“多亏有我提点,否则今日必要触怒圣颜。”

铁炫等人坐在石凳上,互相交换着茫然的眼神。

众人觉得詹同这人过于做作,但不得不承认这老臣似乎早已知晓皇帝密养子的事情,甚至可能见过面。

相比之下,詹同与圣上的相处显得更为自然,他们确实该学着点。

另一边,朱瑜送走垂头丧气的朱棣后,闷闷不乐地返回家中。

刚推开门,却发现堂屋里多了几位陌生老者。

若不是看见詹同和父亲在场,他险些以为自己走错了门。

朱元璋起身笑着招呼道:\"回来得正好。

\"随即指着众人介绍:\"这几位是兵部尚书铁铉、户部尚书卓敬、工部尚书茅大方。

詹同你已认识,就不多说了。

\"

朱瑜怔在门前,心中暗惊:怎会有如此多朝廷重臣齐聚家中?父亲这是要将六部衙门搬来不成?

见儿子面露疑惑,朱元璋轻咳解释:\"平日皇上也会让几位尚书与为父交接公务,今日便顺道请来家中。

\"

朱瑜默默行过礼,转身走向书房时朝父亲使了个眼色。

进入书房后,他终于忍不住埋怨道:\"父亲此举实在不妥......\"

“平时把奏折带回家批阅就够荒唐了。”

“现在怎么连朝中大臣都带回来了?”

“您老真是沉迷政务啊?!”

朱元璋望着发火的朱瑜,并不恼怒,这事确实是他没提前跟朱瑜商量。

让家里变成个小朝廷,的确不太妥当。

但他自有拿捏朱瑜的办法。

他从怀里摸出一份册子,递给朱瑜:“这是皇上的旨意,你自己看看。

皇上让我全权负责开海一事。”

“你老子我那些开海的想法,都是听你讲的。

现在皇上交给我了,我却一头雾水,不找你找谁?”

“你小子别打退堂鼓,也别净抱怨。

为了开海的事,我才带这几位大人来见你。”

“你不是一直嚷嚷着要开海吗?”

“人我给你带来了,你正好大展拳脚。”

朱瑜一听,明白了。

原来是洪武帝把开海的差事交给自家老爷子,让他配合管理?

说不心动是假的。

既能帮老头子分忧,也能给自己捞点好处。

他的商队和船队,说到底都需要官府支持。

但他仍有顾虑,问道:“老爷子,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我只是个商人,他们能听我的?”

朱元璋大手一挥,拍着胸脯保证:“这你不用担心。”

“谁要是不服你,告诉我,我收拾他们!”

“您老这么厉害?”朱瑜惊讶道。

朱元璋笑了笑:“跟了皇上一辈子,这点底气还是有的。”

那……

朱瑜重重点头,下定决心:“那就干!”

“好!”

“既然答应了,正好今天他们有些开海的事问我,我答不上来,待会儿你来解释。”朱元璋说道。

“行!”

朱瑜应声,补充道:“正好趁这个机会,让诸位大人看看我的本事。”

……

院中石墩旁。

朱瑜推门而入,门外几位大明尚书齐刷刷地望了过来。

“这位就是皇上在外培养的皇嗣吧?”

这位也是皇子,咱们身为臣子,按礼数都该起身拜见才是。

众人正欲行礼,詹同抬眉一瞥,众人便定在原处。

詹同脸色一沉,低声提醒:\"诸位又糊涂了?如今咱们可是圣上的同僚。

既是同僚,便是朱瑜的长辈,哪有长辈先给晚辈行礼的道理?\"

话一出口,众人后颈已沁出冷汗。

若不是詹同阻拦,险些酿成大错,圣上岂能轻饶?

詹同暗自松了口气——虽能在同僚面前显摆,但若未经圣上允许暴露身份,自己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正想着,忽见朱瑜朝朱元璋摆手招呼。

更令人惊诧的是,朱元璋竟笑呵呵地跟了上去。

几位尚书看得目瞪口呆。

书房随即传出朱瑜的呵斥声。

兵部尚书铁炫、户部尚书卓敬、工部尚书茅大方听得胆战心惊。

这皇子竟敢如此对圣上说话?

更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非但不恼,反而含笑解释起来——虽听不清内容,但这般温和的语气已足够惊人。

三人面面相觑,这不是他们熟知的那个雷厉风行、动辄震怒的圣上。

\"詹大人,这位皇子似有不同。

\"三人转向詹同。

詹同斜睨道:\"现在才看出来?圣上平日如何对待诸皇子,诸位应当知晓。

\"

\"其他皇子面圣时,圣上从无好脸色。

即便是已故皇后所出、才具过人的朱棣,圣上也鲜少亲近。

可这位......\"

\"这位自然不同。

\"

这\"不同\"二字意味深长。

皇室子弟中,能让圣上青眼相加的,不过宁王朱权、燕王朱棣等寥寥数人。

眼前这位......

莫非比那二位更为出众?众人暗自揣测,目光不约而同投向詹同。

詹同是最早了解皇上暗中培养儿子的人,他应当知晓内情。

察觉到三位同僚眼中的好奇,詹同略带得意地笑了:“这些事情,我自然清楚。”

“詹大人,快与我们讲讲……”几人急切地凑近。

此刻詹同终于体会到了蓝玉和常升当初被追问时的心情——不得不说,这感觉着实畅快!

他缓缓开口:“你们可知道商业税试点一事?”

“商业税?”铁铉、卓敬、茅大方面露诧异,“此事竟是这位殿下提议的?”

“不止。”詹同继续道,“驿站邮线的改革,也是殿下的手笔!”

众人哗然。

这一举措利国利民,谁曾想背后竟是这位殿下的谋划?

詹同又补充:“燕王手中的平倭练兵策,以及皇上随身携带的地球仪……”

“这……”

“这……”

“这……”

“原来都是殿下的主意?我们还以为出自燕王!”

三人震惊之余,恍然大悟:“难怪当初满朝推崇燕王时,唯独詹大人从容不迫,原来是早已知晓内情。”

詹同眯眼笑道:“机缘巧合,老夫不过是占了先机罢了。”

稍作停顿,他又抛出一句:“还有一事,也是殿下所谋。”

“何事?”

“开海。”

铁铉等人瞪大眼睛:“开海之策……竟也源自这位殿下?”

他们迅速反应过来:“皇上近日推行的国策,莫非皆与殿下有关?”

“今日召我等前来,是否也为商议开海之事?”

“多半如此。”

至此,一切豁然开朗。

难怪皇上没有回答大臣们提出的问题,反而将他们带到这个地方。

皇上的用意很明确......开海政策本就源自这位殿下,让他参与决策实属正常。

这意味着......皇上默许这位殿下参与朝政了!

\"那么是否表明陛下打算传位......\"

\"慎言!\"

詹同立即制止,低声道:\"请诸位大人不要妄加揣测。

\"

铁炫、卓敬、茅大方三人闻言心头剧震。

这时,朱瑜从书房走出。

他忽然发觉不对劲,这些人看他的眼神不再桀骜,反而充满敬意......

怎么回事?

这些朝廷重臣居然对自己表示尊重?莫非是错觉?

他轻咳一声,向四人拱手道:\"家父说诸位是为开海之事而来?\"

\"在下才疏学浅,不知诸位有何疑难?可否让晚辈一听?\"

此言一出,众人眼前骤然一亮。

\"谦和有礼,不卑不亢,真是知书达理之人!\"

\"竟有几分先太子朱标的风采......\"

\"更难得的是还提出了这般深谋远虑的国策!\"

他们目光交汇,心中既惊讶又欣慰。

看向朱瑜的眼神愈发敬重,如同当年敬重朱标一般。

站在一旁的朱瑜有些困惑。

他说完等了半晌,却无人应答?

只见众人不住地打量他......

打量便打量吧,毕竟他身高七尺,英挺不凡。

可他们的眼神最终竟转为敬重?

没错!

这次朱瑜看得真切。

这些人,真的在......敬重他!

他们为何敬重?

朱瑜满心疑惑。

詹同见三人神色如此恭敬,不由心惊。

这情形,可别露了端倪......

他急忙提醒:\"诸位大人今日是为开海之事而来。

\"

\"既然黄公子询问,我们不妨开始商议?\"

铁炫、卓敬、茅大方猛然惊醒,发觉自己方才举止不妥。

此时朱元璋正含笑看着他们,眼中虽带笑意,却暗含警告之意。

三人迅速整理仪态,恭谨说道:\"听闻驿站新制乃小郎君所创,此举于国于民皆有大益。

兵部军备可走军邮,战时可速达边关;工部器械工匠可用官邮,甚是便利;户部更是获益良多,再不需为银钱发愁。

\"

说罢,三人向朱瑜郑重行礼:\"仅此一事,小郎君便当得起我等敬重。

\"

朱瑜看向父亲:\"您又在外面夸儿子了?\"

朱元璋朗声笑道:\"为父确实没少夸你,每每想起便忍不住要炫耀。

\"

三人闻言,顿觉压力消散。

铁炫连忙接话:\"黄老确常对我等提起小郎君。

\"

朱瑜拱手回礼:\"诸位皆是朝廷栋梁,该是小子敬重各位才是。

\"

朱元璋轻哼一声:\"你把他们抬得倒高,连开海之策都参不透,还得来找咱们。

\"

四人暗自腹诽:若您明晓其中关窍,何必带我等来见令郎?

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

众人虽心里这么想,却不敢说出口。

若被朱元璋知晓这般想法,定会掌掴鞭打伺候。

他当皇帝这些年,何事没处置妥当?分明是年岁大了想让太子分担,顺便考察其能力。

\"说正事吧。

\"朱元璋往后一仰,闭目养神。

户部尚书卓敬率先请示:\"开海之事虽已定,但具体章程未明,户部不知该拨多少银两。

\"

工部茅大方接道:\"水寨是否拆除?需调派多少工匠?\"

兵部铁炫问:\"要派兵驻防吗?\"

吏部詹同说:\"需委派多少官员?\"

朱瑜小声嘀咕:\"合着老爷子就说了'开海'俩字?\"

朱元璋轻咳一声:\"朝务繁杂,皇上才交由老夫督办。

你愈发没规矩了!\"

朱瑜缩着脖子嘟囔:\"您倒会当甩手掌柜。

\"

\"正经议事!\"朱元璋老脸微红。

朱瑜正色道:\"当择一地试行。

水寨不必全拆,只需局部改造。

\"

保留泉州部分水寨作为造船厂与防御据点,建议工部征调千名工匠,兵部派驻一营兵马,户部拨银二百五十万两用于建造战船。

吏部呈报陛下派遣三五官员督办即可。

朱瑜陈述完毕,铁炫、卓敬等大臣面露讶色。

众人原以为主张开海的主事者必会倾尽人力财力,未料方案竟如此克制。

连一直闭目养神的朱元璋也微微睁眼,投向朱瑜的目光带了几分赞许。

\"此议甚妥,只不知圣意如何?\"大臣们说着偷觑朱元璋。

老皇帝笑道:\"朕想皇上定然允准。

\"见事宜敲定,众臣起身欲返衙门拟定细则,却被朱元璋唤住:\"取来笔墨印信,今后在此处办公。

\"

众人闻言愕然——莫非要在宫外另设朝堂?目光不由转向朱瑜。

待大臣们退下,朱瑜腾地跳起来:\"您真要把六部衙门都挪过来?\"朱元璋摆手道:\"开海大事须众人辅佐。

\"随即话锋一转:\"方才朕已备好说辞替你讨要倾国之资,怎料你倒精打细算起来?\"

朱瑜苦笑:\"得知开海获批,又见您总揽全局,恨不能耗尽四部钱粮大展宏图。

只是...\"

仔细琢磨后,开海绝非易事,需从长计议。

朱瑜对朱元璋说道:\"稳妥行事总没错,冒进恐生枝节。

\"

朱元璋点头赞许:\"甚合朕意,你通晓国事,处理得当。

\"

半月后,朝堂出现异动。

四大尚书屡次缺席早朝,引得御史台瞩目。

御史张灿曾私下劝诫兵部尚书铁铉谨慎行事,不料铁铉胸有成竹:\"尽管参奏无妨。

\"这反常之举令张灿震惊,往日谨言慎行的同僚竟如此从容。

更令人意外的是,其余三位重臣同样泰然自若。

此刻他们不再畏惧御史言官的弹劾,在小朝廷中首次展现底气。

众人谈笑间,朱瑜端来春蔬面条与众臣共食。

几位大臣翻阅奏章时,兵部侍郎突然发现:\"有趣,开海伊始便有外邦使者来访。

\"

朱瑜接过泉州送来的奏折,刘峰在折中禀报:泉州水寨守卫发现一艘悬挂奇异旗帜的外邦船只,船上人金发碧眼,言语难辨。

经通译询问,方知对方来自佛朗机,因遭遇海盗漂流至此,请求借地晾晒货物。

同僚们放下碗筷围拢过来,议论纷纷。

铁铉抚掌道:\"刚开海禁便遇上这等趣事!\"卓敬颔首附和:\"我大明乃礼仪之邦,理当施以援手。

\"茅大方与詹同连连称是,四人最终都将目光投向朱瑜——这位小朝廷的实际决策者。

朱瑜凝视奏折暗忖:借地晒货?此等手段何其眼熟。

佛郎机人当年不正如此蚕食他国疆土?先是假称落难,继而强占土地,更借贸易之名行掠夺之实,三十倍暴利犹不知足,终成心腹大患......

朝廷下令驱逐弗朗机人,不料他们竟公然抵抗,拒不撤离。

这些强盗终于撕下伪装,倚仗火炮之利负隅顽抗,还从马六甲调来援兵。

海道副使汪宏当机立断,在茜草湾大破敌军。

若非突遇暴风,佛郎机人定当全军覆没,最终仅剩三艘破船逃回马六甲。

然而祸患未消。

此后数年,佛郎机人越发猖獗,窜至沿海各地烧杀抢掠,贩卖人口。

朝廷无力远征,只得开放口岸允其贸易。

久而久之,他们竟在此地扎根数百年。

这些强盗用美洲掠夺的香料换取大明真金白银,更令朱瑜扼腕的是——就在番夷瓜分世界之际,大明却未能分一杯羹。

此刻泉州造船厂正日夜赶工,洪武皇帝新造的战舰即将扬帆出海。

\"朱瑜?\"几位尚书见他出神,连声呼唤。

面对众臣怀柔之议,熟知历史的朱瑜转头望向摇椅上的皇帝:\"父皇意下如何?\"

朱元璋略睁双眼,缓缓说道:\"朕思量半晌,允他们登岸晾晒衣物货物并无不妥,反倒能彰显**气度。

\"

众人齐声应和:\"陛下圣明。

\"

朱瑜却出言反对:\"臣有异议。

\"

朱元璋抬眼望来:\"哦?\"

朱瑜正色道:\"此次开海首遇佛郎机人,诸位大**示**胸怀自是情理之中。

然臣恐其另有所图。

喜欢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绝世花妖:神帝爱宠我突破的太快了斗罗:成了唐三小师妹后想摆烂最强终极兵王又逢君傲剑凌云重生之春晓大侠萧金衍逍遥四公子穿越之幸福日常小妻吻上瘾天域苍穹暴君爹爹的团宠小公主狼性小叔,别玩我!契约新欢:王爷的2号宠妃我有一个装备编辑器豪婿武破九天幕后大佬方尘的小说免费阅读
经典收藏离经叛道小穿女大明英雄之征战四海三国:羊奶肉包,我竟黄袍加身了曹操赤壁失利,我来救场统一华夏牧渊:我在大渊搞扶贫魏虎重生为奴,调教小邪妃水芸县迷案宋阵汉末新三国冷清王爷精灵妃汉末毒士凤逆天下北月篇特种兵之特别有种五代十国之铁马骝红楼:家父王子腾三国之霸王孙策先婚厚爱逍遥秀才我在秦朝当二世皇帝
最近更新逆宋:穿到水浒当战神锦衣卫:陛下,何故谋反!东汉末年:我携百科平天下古代打工日志:从退婚开始躺赢军户庶子,我靠征召定鼎天下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比武招亲,我竟成了女王爷的夫婿我李承乾,在大唐和李二斗智斗勇原始蛮荒部落生存记龙吟三国边关兵王:从领娶罪女开始崛起穿越宋末,海上发家上山为匪开局被捉奸,从小吏到权倾南北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替弟为质三年,归来要我让战功?替弟从戎成将军,全家跪求我原谅天娇:铁木真崛起与大元帝国前传重生六9:倒爷翻身路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txt下载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