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风苦雨声中,那惊惶的呼喊如同钝器砸碎了老宅的宁静。
林济苍面色一肃,刚才的慈祥与从容瞬间被一种沉静的威严所取代。他松开小闻溪的手,沉声道:“莫慌,进来细说!”话音未落,人已大步流星走向门口。
林闻溪的心怦怦直跳,下意识地紧跟在祖父身后。
大门“吱呀”一声被猛地推开,带进一股冰冷的湿气和泥腥味。只见邻居张伯浑身湿透,雨水顺着蓑衣往下淌,在他脚边汇成一小滩水渍。他怀里紧紧裹着一个襁褓,一个妇人——张婶跟在他身后,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流,几乎站不稳。
“老先生!求您看看虎子!他…他抽起来了!浑身滚烫,眼睛都直了!”张伯的声音带着哭腔和剧烈的颤抖,几乎语无伦次。他慌忙将怀中的孩子递上前。
林济苍一步上前,就着堂屋内昏黄的灯光看去。那约莫一岁多的男婴,小脸烧得通红,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四肢正不受控制地、一阵阵地痉挛抽动,喉咙里发出细微的、令人心悸的咯咯声。情况危急,正是小儿急惊风!
“快!抱到里间榻上去!”林济苍指令清晰果断,没有丝毫迟疑。他转身疾步走向药柜,却不是去抓药,而是打开了角落一个稍小的紫檀木盒。
林闻溪被这紧张的气氛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手紧紧揪着祖父的衣角,眼睛却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个抽搐的小弟弟。他闻到了不同于平日药香的、一种类似于焦糊又带着腥气的味道从小孩身上散发出来,混合着雨水的冷冽,让他小小的身体也微微发颤。
张伯夫妇手忙脚乱地将孩子放在诊榻上。林济苍已手持一个细长的棉布卷走来,迅速展开,里面竟是长短不一、寒光闪闪的银针!
“按住他,小心别让他伤到自己。”林济苍的声音低沉而有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他取出一根三棱针,在油灯火焰上迅速一燎,左手精准地捏起婴孩的中指。
“老先生,这…”张婶看到那尖细的针,吓得几乎要晕过去。
“十宣放血,开窍醒神,退热止痉!”林济苍语速极快,不容置疑。话音未落,他手法如电,用针尖迅速刺破孩子中指的指尖(中冲穴附近,十宣穴之一)!
一滴浓稠近乎黑色的血珠立刻涌了出来。
林闻溪瞪大了眼睛,看着那滴黑血,又看看祖父沉凝如水的面色。他不懂什么叫“惊风”,也不懂什么是“放血”,但他能感觉到祖父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和力量,那是一种与时间抢夺生命的紧迫。
紧接着,林济苍又依次在其他指尖快速点刺。说也奇怪,几处指尖放过血后,孩子的剧烈抽搐竟渐渐平缓下来,虽然依旧高热昏迷,但牙关不再紧咬,喉咙里的异响也减弱了。
林济苍稍稍松了口气,但眉头仍未舒展。他再次搭指诊脉,片刻后,迅速开出一张方子:“快去抓药!羚羊角粉三分先冲服,再煎这副药!钩藤、僵蚕、蝉蜕、生石膏…快!”
他一声催促,惊醒了慌乱的张伯。林济苍亲自快步走到药柜前,拉抽屉,称药,动作快得几乎带风,却又井然有序,分毫不乱。那平日里显得沉静古朴的药堂,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祖父,便是那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主帅。
药很快配好,张伯拿着如同握着救命稻草,冲回隔壁自家煎药去了。张婶守在榻边,低声啜泣着,不停用手帕擦拭孩子额头的汗和滚烫的体温。
林济苍则取出艾条,点燃后,在孩子的百会、大椎等穴位上空,保持着一定距离,缓缓灸烤着。艾草特有的温热香气弥漫开来,稍稍驱散了空气中的焦躁与恐慌。
时间在煎熬中缓慢流逝。窗外的雨声不知何时小了,只剩下滴滴答答的余韵。
林闻溪一直安静地站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他看着祖父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看着张婶绝望中又带着一丝希冀的眼神,看着那小弟弟从可怕的抽搐中慢慢平静下来,虽然依旧脆弱得像狂风中的小火苗。
他小小的心里,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病”的可怕,以及另一种与之抗衡的力量的存在。那种力量,来自祖父那双沉稳的手,来自那些闪着银光的细针,来自那些散发着各种气味的草木根茎,更来自祖父那深不见底的、似乎能安抚一切惊惶的镇定。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的呼吸变得稍稍平稳悠长了一些,脸上的潮红也似乎褪去了一丝。张伯端着煎好的药汁匆匆赶来,夫妇俩小心翼翼地给孩子喂了下去。
直到此时,林济苍紧绷的肩膀才真正松弛下来。他仔细再次诊脉,然后对张伯夫妇缓声道:“暂时无大碍了。夜里需有人时刻守着,观察热度变化。明早我再去看看。”
张伯夫妇千恩万谢,几乎要跪下来,被林济苍扶住。他们用厚被子裹好孩子,小心翼翼地抱着,再次冲入渐渐停歇的雨幕中。
药堂里重新恢复了安静,只留下满室的药香、艾绒味,以及那若有若无的、惊险过后的余悸。
林济苍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一回头,看见小孙子还站在原地,乌黑的眼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正一眨不眨地望着自己。
老人走过去,温暖的大手轻轻放在林闻溪的头顶。 “吓到了吗,溪儿?” 林闻溪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小声问:“爷爷,小弟弟…好了吗?” “暂时没事了。”林济苍牵起他的手,走到那巨大的药柜前,“你看,就是这些小小的抽屉里的东西,用对了,就能把一个人从那样凶险的境地里拉回来。”
林闻溪仰头望着那如同星辰般繁多的药名,第一次不再觉得它们只是些看不懂的字和闻不懂的气味。它们仿佛活了过来,变成了祖父手下的兵,听从号令,去攻打一个名叫“病”的可怕敌人。
“学医,”祖父低沉的声音在他头顶响起,“先要学的不是开方用药,而是‘仁心’与‘胆识’。见病不能乱,遇险不能慌。心中存仁,手下有准。记住了吗?”
五岁的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的重量,但那夜雨中的慌乱、祖父的镇定、银针的光芒和草药的气息,却深深地烙进了他的记忆深处。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针途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