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特工队的第二次挫败让根据地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窗口。常超的通讯科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破译日军密电已经不能满足战场需求。常超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无线电侦听和测向定位。
“科长,这套设备太复杂了,”小刘面对着一堆缴获的无线电设备零件发愁,“鬼子撤退时把关键部件都破坏了。”
常超没有气馁:“我们有原理图,有基本零件,剩下的靠脑子补全。”
他带领通讯科的技术骨干,日夜钻研无线电测向技术。没有专业仪器,就用土办法代替;缺乏理论知识,就靠实践摸索。
一次偶然的发现带来了转机。在清理战利品时,他们发现了一台受损的日军无线电测向仪。虽然核心部件缺失,但外壳和天线系统完好。
“看这个环形天线的设计,”常超兴奋地指着图纸,“鬼子是通过测量信号强度差来定位的!”
基于这个原理,他们开始自制简易测向设备。用铜线绕制环形天线,用普通收音机改造接收电路,甚至用指南针和量角器组装方向指示器。
第一次野外测试选在一个开阔山谷。小陈的利刃特战连配合行动,在远处设立信号源。
“信号强度三分,方向角二十五度,”常超亲自操作设备,“距离估计五公里左右。”
实际测量结果与预估基本吻合!虽然精度远不如日军专业设备,但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
“我们成功了!”通讯科一片欢腾。
但常超很清醒:“这只是第一步。要实现实战应用,还需要提高精度和可靠性。”
接下来的改进更加艰难。天线灵敏度、信号衰减计算、地形干扰校正...一个个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关键时刻,兵工厂提供了支持。李铁锤带着工人们精心加工精密零件,张振国甚至亲自参与电路设计。
“别看我们是造枪炮的,”张振国笑着说,“精密活一样拿手!”
与此同时,利刃特战连在实战中验证技术成果。一次,他们根据测向定位,成功找到了一处日军秘密观察哨。
“位置误差不到五百米,”小陈汇报时难掩兴奋,“要是精度再提高点,直接能给炮兵当眼睛了!”
这个想法启发了常超。他立即与炮兵部队合作,开展“技术+战术”的联合演练。
演练中,通讯科负责定位假想敌目标,炮兵根据坐标进行模拟射击。虽然初始阶段误差较大,但随着经验积累,精度逐步提高。
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日军一支运输队改变以往固定路线,采取无线电静默行军,企图躲避伏击。
但常超的测向组捕捉到了他们偶尔开机的瞬间信号。
“目标在移动,方向正北,速度约每小时二十公里,”常超精确计算出坐标,“建议在黑龙沟一带设伏。”
赵铁鹰立即带队出发。果然,两小时后日军运输队进入伏击圈。这次战斗干净利落,全歼敌军,缴获大量物资。
“技术的力量!”陈征在庆功会上高度评价,“这是我们第一次依靠技术优势取得完胜!”
测向技术的成功应用带来了连锁反应。常超开始尝试更复杂的目标——定位日军指挥所和特务电台。
这项工作更加困难。日军指挥所通常隐蔽在深山或地下,信号微弱且发射时间极短。特务电台更是飘忽不定,难以捕捉。
一次,测向组连续工作三天三夜,终于锁定了一个可疑信号源。利刃特战连连夜出击,果然捣毁了一个特务窝点,缴获了完整的地下电台。
“这是山本特工队的通讯节点,”常超检查设备后判断,“打掉这个点,相当于戳瞎了山本一只眼睛。”
技术优势逐渐向八路军倾斜。日军发现自己的行动屡屡被预判,开始怀疑内部有奸细,却不知问题出在技术层面。
岛田在给上级的报告中说:“敌军似有神秘情报来源,我军行动多被预知。”他下令彻查内鬼,导致日军内部互相猜疑,士气受损。
常超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培养技术骨干,将复杂的技术简化成操作规程,让普通战士也能掌握基本技能。
“技术要服务于实战,”他常对学员们说,“再先进的技术,不能转化为战斗力就是纸上谈兵。”
最令人振奋的突破发生在一个雪夜。测向组捕捉到一个异常信号,经过连续追踪,竟然定位到了日军一个前线指挥所的位置。
“坐标确认,误差不超过一百米,”常超亲自向陈征汇报,“建议炮兵实施打击。”
这是一个大胆的建议。炮兵连长有些犹豫:“万一误差太大,不仅暴露炮兵位置,还会浪费宝贵炮弹。”
陈征沉思后拍板:“打!相信我们的技术!”
当晚,八路军炮兵根据常超提供的坐标,进行了首次技术引导下的远程打击。炮弹精准命中目标,日军指挥所被彻底摧毁。
战后侦察证实,包括一名中佐在内的多名军官被击毙,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这次成功标志着八路军作战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从过去依靠人力侦察,到现在技术侦察与人力侦察相结合;从盲目射击,到精准打击。
“我们有了技术的翅膀!”战士们都这样形容。
常超却保持清醒:“日军很快会察觉并采取反制措施。技术优势是暂时的,我们必须不断创新。”
果然,日军开始频繁更换频率,缩短开机时间,甚至使用跳频技术。但常超的团队也在进步,他们开发出了信号特征识别技术,即使频率变化也能通过信号特征判断目标。
技术对抗升级到新的层面。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智慧与技术的较量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一天深夜,常超在调试设备时突发奇想:“既然能定位鬼子电台,能不能反向发送假情报?”
这个想法催生了“无线电欺骗”战术。他们模仿日军报务员的发报风格,向日军发送虚假命令,制造混乱。
一次,他们成功诱使一支日军部队错误调动,为利刃特战连创造了歼敌良机。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战!”赵铁鹰对常超刮目相看,“你们通讯科比一个团的战斗力还强!”
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化,八路军逐渐形成体系优势。情报、指挥、火力紧密配合,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日军军官在日记中困惑地写道:“敌军似乎能看透我们的心思,总能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是一群中国军人在简陋条件下创造的技术奇迹。没有先进设备,没有专业培训,有的只是智慧和毅力。
技术的翅膀正在让八路军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中国军人的智慧光芒,正在照亮抗战胜利的道路。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煤油灯下钻研图纸的身影,始于那些不为人知的技术突破。在这个科技与智慧较量的战场上,常超和他的同志们正在书写着抗战中独特而辉煌的篇章。
喜欢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