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八路军夏季攻势的成果已经巩固,控制区扩大了一倍有余。但胜利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有沉重的后勤压力。
前线阵地,一团三营的战士们趴在冰冷的战壕里,等待补给队的到来。原定昨天就该到的粮食和弹药,至今不见踪影。
“营长,战士们只剩最后一口炒面了,”后勤科长焦急地报告,“弹药也只够一次防御战斗。”
营长望着远处蜿蜒的山路,眉头紧锁:“再派一个班去接应,注意安全。”
此时,二十里外的山道上,一支特殊的运输队正在艰难前行。这不是正规的后勤部队,而是王家村组织的群众运输队。男女老少上百人,背着粮食、挑着弹药,在泥泞的山路上蹒跚而行。
带队的老王已经五十多岁,背着一箱子弹,汗水浸透了棉袄。“乡亲们加把劲!前线的同志们还饿着肚子呢!”
突然,前方响起枪声。“有鬼子!”哨兵飞奔来报。
一股日军小部队发现了运输队,正包抄过来。护卫的民兵立即占据有利地形,与日军交火。
“粮食不能丢!”老王果断下令,“妇女儿童带粮食先走,青壮年留下掩护!”
危急关头,利刃特战连的一个巡逻小组恰好赶到。“老王,带群众撤,这里交给我们!”
小陈指挥战士们阻击日军,为群众转移争取时间。激战半小时后,日军被击退,但运输队有三人牺牲,五人负伤,部分粮食在混乱中丢失。
当残缺的运输队终于到达前线时,战士们既感动又心酸。
“老王,你们...”营长看着群众磨破的肩膀和带血的草鞋,哽咽难言。
老王却乐观地说:“粮食撒了点,但大部分保住了!下次我们多派些人,一定准时送到!”
这次事件让师部意识到,随着战线拉长,传统的后勤保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陈征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我们现在的控制区,南北两百多里,东西一百多里,”参谋长指着地图说,“全靠群众肩挑背扛,效率低,风险大。”
后勤部长补充:“特别是弹药消耗量大,兵工厂生产能力有限,主要靠缴获。但缴获不稳定,经常青黄不接。”
会议决定建立正规的后勤保障体系。首先组建骡马运输队,从民间征集骡马大车,提高运输效率;其次建立兵站网络,每三十里设一个中转站;最重要的是组建专业护路部队,保障运输线安全。
赵铁鹰的利刃特战连承担了最危险的任务——清剿运输线附近的日伪军。
“鬼子的战术变了,”小陈在侦察后发现,“他们不打正面战斗,专门袭击我们的后勤线。”
一次,利刃连伏击了一支日军袭击部队。审讯俘虏得知,这是岛田的新战术:通过切断八路军补给,迫使前线部队不战自退。
“好毒的计策!”赵铁鹰立即调整部署,将特战连化整为零,分段保护主要运输线。
群众的支持依然是后勤保障的基石。根据地政府组织“支前委员会”,统筹群众运输力量。更令人感动的是,新解放区的群众也积极参与进来。
一天,一支运输队在陌生地域迷路,被当地牧民发现。牧民不仅带路,还动员整个部落用牦牛帮助运输。
“八路军打鬼子,就是我们自己人!”部落头人用生硬的汉语说。
但后勤斗争远非一帆风顺。冬季来临,山路被雪封堵,运输更加困难。一次,一支骡马队在山口遭遇暴风雪,人畜伤亡惨重。
“必须找到新的运输路线!”后勤部门发动群众献计献策。一个老猎人提出可以走山谷冰河,虽然绕远,但较为平坦。
试验性的冰河运输开始了。群众用树干制作简易雪橇,在冰面上拖行物资。这种方法运量大,但速度慢,且要防范冰面开裂。
最激烈的后勤战发生在一次大规模战役期间。八路军集中五个团围攻日军重点设防的县城,后勤压力空前。
日军发现了八路军意图,派出机动部队专门袭击后勤线。一场围绕运输线的攻防战展开了。
利刃特战连与日军袭击部队多次交火。一次,小陈的小组为保护一座关键桥梁,与日军激战整夜,最后只剩三人坚持到援军到来。
“桥在人在!”这是他们留下的口号。
群众也表现出惊人的勇气。一支妇女运输队夜间行军时遭遇日军,她们机智地躲进山洞,用树枝掩盖洞口,躲过搜查后继续前进。
“同志们在前线拼命,我们送不上弹药,还是人吗?”带队妇女主任说。
兵工厂也在超负荷运转。张振国带领工人日夜赶工,甚至发明了“流水作业法”,提高炮弹产量。但原料短缺始终是瓶颈。
“要是能搞到一批铜材就好了,”李铁锤看着空荡荡的材料库发愁,“现在连弹壳都复装三四次了。”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收获。利刃连袭击了一个日军仓库,发现大量军用物资,包括急需的铜线和炸药。
“这下解决大问题了!”兵工厂如获至宝。
经过两个月努力,八路军终于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后勤体系。骡马队、兵站、护路部队有机结合,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当第一批由正规运输队送来的补给到达最远的前线阵地时,战士们欢呼雀跃。不仅有充足的粮食弹药,还有兵工厂新生产的武器和医院配发的药品。
“咱们现在像样了!”一个老兵抚摸着新到的机枪,“再也不用为弹药发愁了。”
后勤保障的改善直接提升了部队战斗力。有了可靠补给,八路军能够实施更长时间的作战,攻打更坚固的目标。
日军方面,岛田的“绞杀战”计划破产。他在日记中无奈地写道:“敌军后勤体系日趋完善,单纯袭击运输线已难奏效。”
寒冬来临,后勤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但根据地军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修建地下仓库,储备过冬物资;制作防滑装备,保障雪地运输;甚至训练军犬参与运输。
夜幕降临,运输队依然在星夜兼程。马蹄踏碎薄冰,车轮碾过积雪,在这条特殊的生命线上,后方与前方的脉搏紧紧相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后勤保障战中,每一个运输队员,每一个护路战士,每一个兵工厂工人,都是无名英雄。他们的汗水与付出,化作了前线胜利的保证。
而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融化冰雪时,这支经历了后勤考验的军队,将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强大。
喜欢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