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部通讯处的院子里,常超正对着一堆缴获的日军通讯器材发呆。这些宝贝是从上次安丰驿战役中缴获的,有野战电话机、被炸变形的交换机,还有几部损坏的电台。
“小刘,把那个电话机递给我。”常超头也不抬地伸手。
通讯员刘明宇赶紧把一部日军94式电话机递过去,忍不住问:“处长,咱们不是有电台了吗?修这些破烂干啥?”
常超没回答,小心翼翼地拆开电话机外壳,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线路。他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着专注的光,手指轻轻抚过每一个元件。
这已经是他在通讯处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了。从最初只能维修老式收音机,到建立起覆盖全旅的无线电网络,这个曾经的清华辍学生,在战火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但常超并不满足。
“旅长到!”门外的喊声让常超回过神来。
陈征大步走进院子,看见满地零件不禁笑了:“常超,你又把这儿变成修理铺了?”
常超赶紧起身敬礼:“旅长,我在研究日军的通讯设备。”
陈征拿起一个拆开的电话机:“有什么新发现?”
“旅长,您看。”常超一下子来了精神,“日军的野战电话系统很完善,从联队到大队甚至中队,都配备了电话。而我们营连级单位之间,还靠通讯员两条腿跑。”
他拿起一个线圈:“我在想,咱们能不能仿制这种简易电话?不需要日军这么复杂,只要能满足三五里内的通话就行。”
陈征若有所思:“继续说。”
“比如,攻打一个据点时,”常超越说越兴奋,“主攻连和佯攻连之间如果有电话连通,指挥效率会大大提高。再比如,前沿观察哨和炮兵阵地之间...”
刘明宇插嘴:“可是处长,电话要拉线,打起仗来不方便啊!”
“所以我还想了这个。”常超又从箱子里捧出个半烧焦的设备,“这是日军损坏的步话机。如果能造出简易的步话机,哪怕只能通话一两里,在关键战斗中也能起大作用!”
陈征仔细察看那些设备,沉吟片刻:“你需要什么?”
常超早有准备,从兜里掏出一张清单:“需要一些铜线、磁铁、绝缘材料...最重要的是,需要几个懂物理和数学的同志。”
“物理和数学?”陈征挑眉。
“是的。”常超推推眼镜,“通讯不只是拉根线那么简单,涉及电学原理、信号传输...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陈征在院子里踱了几步,突然转身:“好!我批准了。从今天起,成立技术研究小组,你任组长。需要的人员和物资,我让后勤部优先保障。”
常超喜出望外:“谢谢旅长!”
“不过,”陈征严肃地说,“常规通讯保障不能放松。特别是总部和我们之间的联络,必须万无一失。”
“是!”
消息传开,旅部议论纷纷。
“常处长又要搞新花样了?”
“野战电话?步话机?听着像天方夜谭...”
“可是当初他说要建无线电网时,大家不也觉得不可能吗?”
常超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第二天,他挑选的三个年轻人来报到了——一个是北平来的高中生王明远,数学特别好;一个是原国军通讯兵赵家成,懂些电学知识;还有一个女兵林小雨,心灵手巧,擅长绘图。
技术小组在一间旧祠堂里安了家。常超把那张画满电路图的油布挂在墙上,开始了第一次会议。
“同志们,旅长把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常超目光扫过三个年轻人,“咱们要造的,不是日军的复制品,而是适合八路军使用的简易通讯设备。”
王明远怯生生地举手:“处长,我...我只学过高中物理...”
“够了。”常超鼓励地笑笑,“我大学也没毕业。咱们一起学,一起研究。”
他们从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常超用缴获的电池、电线和小灯泡,演示电流的原理。林小雨认真记录每一个实验数据,赵家成则凭着记忆画出他见过的电话机内部结构。
第一个目标是制造一部最简单的电话。他们用两个罐头盒当听筒,中间拉上铜线,居然真的能在几十米内传递声音。
“成功了!”林小雨听到罐头盒里传来的声音,高兴得跳起来。
但问题随之而来:距离稍远,声音就微弱得听不见;铜线太珍贵,不可能大量使用;如何在战场上快速布线...
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
半个月后的深夜,祠堂里依然亮着油灯。王明远在计算线圈匝数,赵家成在测试不同材料的导电性,林小雨在绘制第三版设计图。
常超看着疲惫的组员,心里有些愧疚:“大家先去休息吧。”
“处长,再试一次。”赵家成眼睛布满血丝,却不肯放下手中的万用表——这是兵工厂特意为他们制作的简易测量工具。
就在这时,陈征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一盏马灯。
“旅长!”大家赶紧起身。
陈征摆摆手,看了看满桌的零件和图纸:“进展如何?”
常超苦笑:“遇到不少困难。最麻烦的是放大信号和电源问题。”
陈征拿起他们自制的“罐头电话”,对着说了句话,远处的王明远把听筒贴在耳朵上。
“声音很小,但能听清。”陈征点点头,“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环视这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我知道你们很困难。但你们要知道,你们现在做的每一分努力,将来在战场上可能挽救无数战士的生命。”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挺直了腰板。
陈征走后,常超把组员叫到一起:“我有个新想法。既然造完整的步话机太难,咱们先造一种简易信号器怎么样?”
“信号器?”
“对,能发出特定信号的装置。比如,进攻用长音,撤退用短音。虽然不能通话,但比号角和旗语强。”
这个相对简单的目标让小组重燃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用继电器、电容和线圈,反复试验...
七天后的傍晚,当成败在此一举的测试开始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简陋的装置会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常超按下发射键,几百米外的接收器亮起红灯,发出规律的蜂鸣。
“成功了!”小组全员拥抱在一起。
这只是小小的第一步,但他们知道,八路军自己的通讯技术革命,就从今夜这微弱的蜂鸣声中开始了。
在回宿舍的路上,常超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涌起更大的野心:总有一天,我们要让八路军的每一个班排,都能在战场上即时通话!
这个看似遥远的梦想,如同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
喜欢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