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越来越激动。话语里饱含着对他们亲手参与创造的这套丛书的肯定与骄傲,更充斥着对当前书籍极度短缺现状的沉痛批判和深深无力感。所有人都听得出来,大家对立即重印再版这套丛书的愿望是何等迫切,那份焦灼感已到了令人寝食难安的地步!
这个重印的想法,总编辑徐福生并非没有考虑过。他清楚地记得,1962年他进入出版社前夕,理科编辑室已经在筹划编写《数理化自学丛书》。当时,出版社汇聚了上海一批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顶尖中学教师,每人负责撰写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这套丛书的宗旨非常明确:让仅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也能通过自学,掌握高中阶段的数理化基础知识。
首次出版时,印刷册数有限,影响力主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谁能料到,时隔十几年,命运竟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逆转!这套书竟成了全民争相抢购的 “高考圣经”、“命运宝典”。
高考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复习资料?其实,在高考恢复的消息正式公布前一个月,徐福生就已经在深思这个问题。
九月,他曾专程拜访刚从北京科教座谈会归来的苏步青先生。苏先生难掩兴奋地向他透露:年内必将恢复高考!这个消息让徐福生内心激荡不已。然而,冷静下来一想,当时中学校园里普遍使用的依然是《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这类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相去甚远。
联想到之前深入江西上饶、安徽淮北和阜阳等地对上海知青的调研,徐福生深知,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许多青年根本没有机会读完高中,有的甚至连初中课程都未曾系统学习过。
他立刻意识到,必须尽早为这百万计的考生提供适用的复习资料!当时理工科院校为 “工农兵学员”补习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且不成体系,临时组织编写新教材又根本来不及。反复权衡比较之下,唯有十多年前出版、体系完备、内容扎实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最为合适。
然而,重启之路障碍重重。由于历史原因,这套丛书的所有印刷纸型(即用于浇铸铅版的母模)早已被全部销毁!没有原始纸型,意味着印刷厂必须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最繁琐、最耗时的人工检字排版!这在铅与火的印刷时代,无异于一项浩大繁复的艰巨工程!
按正常的出版流程,重印这样一套大型科技丛书,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更何况,当徐福生在高考消息公布前提议重印时,编辑室内部就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有人质疑: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重排一套旧版图书,其内容是否还符合当前的教学要求?投入产出是否值得?巨大的争议和现实的顾虑,让他最初的设想不得不暂时搁置。
将一个想法真正付诸实践,必然要直面重重考验。这次召集全社骨干开会,核心议题就是要不要克服万难,重启这套丛书的刊印!
讨论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气氛热烈而凝重。最后一位发言的资深编辑,将大家的共识推向了新的高度:“这届高考生真的太不容易了!多年学业荒废,基础普遍薄弱。他们离开学校、放下书本已久,复习时间又极其紧迫,更面临无头苍蝇般四处碰壁的窘境——他们的困惑是最直接、最迫切的:要复习了,资料在哪?要看书了,书在哪里?放眼当下的图书市场,除了我们这套书,哪里还能找到如此系统、适用的复习指导?可以说,今年的百万考生,他们的高考之路绕不开这套丛书!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承载着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重任!每一位有幸拿到它的读者,都可能因此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番话铿锵有力,直击人心,赢得了全场由衷的喝彩和经久不息的掌声!
待大家充分发表了意见,徐福生又依次询问了编委会核心成员的态度。重印的倾向性已经无比鲜明,与会者几乎一致主张:克服一切困难,立即重启《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刊印!
徐福生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但他深知前路艰辛。作为负责人,他必须在拍板前,将可能遭遇的重重困难再次摊开在桌面上,避免大家在遇到挫折时半途而废。
他环视全场,抛出了几个关键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徐福生环视全场,声音沉稳却带着沉重,“这届高考生挤压了整整十年!其中既有基础扎实的,也有基础薄弱的,更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念过高中,许多甚至连初中都未系统读完,学业又荒废多年。我们重印的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其内容和深度,真能适配如此复杂、基础悬殊的庞大考生群体吗?它能照顾到绝大多数的实际需求吗?”这正是他心中反复掂量的第一个关键点。
“其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们此刻重印这套书,会不会反而对考生构成一种潜在的误导?万一高考命题方向与这套丛书的侧重点或难度南辕北辙,我们非但无功,反而可能成为误人子弟、耽误千万考生前程的罪人!这个责任,我们担得起吗?”这个担忧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位编辑的心头。
“其三,也是最为紧迫的现实难题,”徐福生加重了语气,“距离高考已不足两个月!而我们重印这套丛书,意味着要从零开始,重新检字排版。按常规流程,这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即便我们全力以赴,对于今年就要踏入考场的考生们来说,恐怕也是远水难解近渴。如果我们拼尽全力却未能赶在高考前将书送到考生手中,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届时,会让多少望眼欲穿的学子寒心?出版社又将背负怎样的骂名?”时间,成了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最冷酷的鸿沟。
其实,这三个如同“雷区”般的尖锐问题,编委会内部早已不止一次激烈交锋过。此刻在全体大会上将它们公开抛出,既是徐福生有意试探大家面对巨大困难时的决心与韧性,也是希望汇聚集体的智慧寻求突破之道。
这三个沉甸甸的问题砸向会场,效果立竿见影:不少人眉头紧锁,陷入深思;有人开始与邻座低声交换着忧虑;还有人恍然大悟般频频摇头,掂量着其中的分量。
无人应答,现场气氛压抑到极点。
《1977年高考又一春》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寻觅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寻觅书屋!
喜欢1977年高考又一春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1977年高考又一春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