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周陌如同往常一样在王府庭院中晨练。
形意十二形圆转如意,疲门五禽戏舒展自然,手腕上那枚清理后的九眼天珠随着他的动作,偶尔在晨光下闪过一丝内敛的温润光泽。
晨练完毕,洗漱过后,他独自来到书房。
他铺开信纸,沉吟片刻,运用爵门话术的技巧,以一种谨慎、推测而非笃定的口吻,写下了关于北美情报司司长(或副处长)俞某可能存在的隐患,及其对潜伏王牌特工金某潜在威胁的分析。
他没有提及任何具体证据来源,只以“偶闻零碎信息,思之不安,觉事关重大,不敢隐瞒,特此上报,恳请秘密核查,以防万一,若系虚惊,则国家之幸”作为结尾。
写完后,他将信纸装入信封,仔细封好。
此时,早餐也已准备妥当。
众人齐聚餐厅,享用着简单的粥点和小菜。
“先生,今天您去机械工业部,需要我们陪同吗?”陈志远问道。
周陌摇摇头:“不用,部里会派车来接我。
你们自由活动就好,想去哪里逛逛,让国安同志安排。”
詹妮弗喝了口粥,说道:“michael,那今天我们可能再去逛逛百货大楼,听说那里东西很全。”
卡洛斯和汤姆则对昨天没看完的某个景点还有些意犹未尽。
早餐后,周陌将陈志远单独叫到一旁,将那个封好的信封递给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郑重:“志远,你等下应该要去例行汇报近期情况了吧?”
陈志远心领神会,点头道:“是的,先生。”
周陌看着他的眼睛,说道:“把这封信带过去。
里面的内容,你就不要观看了。
交给你的直系领导的领导,原话转达。”
陈志远神色一凛,双手接过信封,感受到其不同寻常的分量,立刻保证道:“明白,先生!
我一定亲手送到,并转达您的话。”
不久,机械工业部派来的轿车准时抵达王府门口。
周陌独自上车,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机械工业部。
与此同时,陈志远也带着那个信封,出门乘坐公交,几经周转来到了北京西城区一个不起眼的机关大院门口。
这里门禁森严,守卫的武警战士目光锐利。
陈志远出示了特殊证件,经过层层严格的身份核查,并与内部进行了电话确认后,才被允许进入。
在一间陈设简单但隔音极好的办公室内,陈志远见到了他的直属上级领导,一位气质精干、目光锐利的中年人。
“领导。”陈志远立正敬礼。
“志远同志,辛苦了,坐。”领导示意他坐下,“周先生最近情况如何?”
陈志远简洁地汇报了周陌抵达北京后的主要行程,包括游览、美食以及刚刚前往机械工业部进行交流的情况。
汇报完毕,他取出周陌交给他的那个信封,双手呈上:“领导,这是先生今早让我转交的,吩咐我必须原封不动交到您直系领导的领导手中。
先生特意交代,里面的内容不允许我观看,需交给我的直系领导的领导。”
那位领导接过信封,看到严密的火漆封口和周陌特意交代的转呈级别,脸色立刻变得凝重起来。
他原本下意识想要拆开信封的手立刻停住,沉吟片刻,对陈志远说道:“你在这里稍等。”
他拿着信封,快步离开了办公室,穿过几条安静的走廊,来到了另一间级别更高的办公室。
他向里面的领导低声汇报了情况,并将信封呈上。
那位更高级别的领导听完汇报,看着这封来自周陌的密信,眉头微蹙。
他小心地拆开信封,取出信纸,仔细阅读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眼神中透出震惊和凛然。
信中的内容虽然用语谨慎,但指向明确,涉及高层情报人员和安全漏洞,性质极其严重。
他放下信纸,沉思良久,然后对等待指示的下属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了。
你回去吧,后续由我亲自处理。”
待下属离开后,他立刻拿起一部红色电话,接通了一个绝密线路,用简练的语言交代了几句,核心只有一点:
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秘密调查程序,目标——俞。
所有行动必须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进行,不得惊动任何人。
另一边,周陌已经抵达了机械工业部。
沈汉升副部长和雷院士亲自在办公楼门口迎接,态度十分热情。
“周先生,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沈部长上前与周陌握手。
“沈部长,雷工,太客气了。”周陌微笑着回应。
雷院士更是激动:“周先生,可把您盼来了!
我们有很多问题,就等着您来指点迷津呢!”
一行人来到一间布置成小型技术交流室的会议室,里面除了沈部长和雷院士,还有几位部里的技术专家和骨干。
寒暄过后,话题很快切入正题。
雷院士率先提出了几个在消化吸收那几台先进机床技术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难题,尤其是在高精度主轴动态稳定性、多轴联动复杂曲面加工的精度控制以及数控系统自适应补偿等方面。
周陌耐心倾听,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性地提出几个关键思考方向:“主轴稳定性,除了材料和结构,是否考虑过主动振动抑制技术?
多轴联动精度,或许可以从反向间隙补偿和热变形误差建模入手?
自适应补偿,底层算法是否可以引入更先进的预测控制模型?”
他的每一个问题,都让在场的专家陷入思考,继而引发更深入的讨论。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沈部长提议去部里的精密加工实验室看看。
实验室里,有几台正在调试的国产化数控机床原型机。
周陌走到一台正在进行试切削的铣床前,观察着它的运行状态。
他示意操作员暂停,然后挽起袖子,在沈部长和几位专家惊讶的目光中,亲自上手。
他运用机关门的精微感知与操控传承,手指轻轻拂过机床的关键部位,感受着微小的振动和温度变化,耳朵捕捉着电机和传动系统发出的细微声音。
他调整了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参数,又亲手微调了刀具的装夹和冷却液的流向。
“再试一次。”周陌对操作员说道。
操作员重新启动机床。
令人惊奇的是,机床运行的声音变得更加平稳流畅,之前偶尔出现的轻微抖动消失了,加工出来的试件表面光洁度肉眼可见地提升了一个等级!
“这……”一位专家看着检测数据,难以置信,“只是微调了几个参数和装夹,效果这么明显?”
雷院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周先生,您这手……还是这么神奇!
这不仅仅是理论,这是真正的实践大师啊!”
周陌淡淡一笑:“熟能生巧而已。
很多问题,根源往往在一些细节的匹配和优化上。”
接下来的交流更加深入和具体。
周陌结合后世智能制造和精密加工的发展趋势,谈到了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在线检测与反馈控制的结合、以及未来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等概念。
这些超前的理念,虽然以84年的技术基础难以完全实现,但却为在场的专家们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户,指明了长期努力的方向。
沈部长感慨道:“周先生,听您一席话,真是茅塞顿开!
您不仅解决了我们当下的困惑,更为我们未来的技术发展路径,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
喜欢纽约1981:内外八门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纽约1981:内外八门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