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北坡村,像是被老天爷打翻了染缸。
漫山遍野的玉米秆顶着红缨,在风里摇出哗啦啦的响,黄澄澄的谷穗垂得弯了腰,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麦香。
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石碾子早就被擦得锃亮,一群半大孩子围着粮囤跑,裤脚沾着的草屑也挡不住眼里的光——这是北坡村自打有生产队以来,从没见过的景象。
周天阁蹲在自家地头,手里攥着一穗玉米,指腹反复摩挲着饱满的颗粒。
往年这个时候,他早该跟着生产队的哨子往地里走,锄头扬得高,落得轻,反正种多了也不归自己,混到天黑领工分就行。
可今年不一样,春上林雨潇带着乡干部来,说要搞“包产到户”,把地按人头分到各家,收多收少全是自己的。他当时还犯嘀咕,一辈子跟生产队绑在一起,突然自己说了算,能成吗?
“周大伯!您家的玉米测产出来了!”张天乐扛着个木斗子跑过来,声音里带着喘,“一亩地打了八百斤!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
周天阁噌地站起来,手里的玉米穗差点掉在地上。
他往远处望,自家的三亩地被收拾得整整齐齐,玉米秆一行行排得笔直,像是卫兵在站岗。
去年这时候,这片地还是荒草比庄稼高,今年愣是凭着自己和老婆子起早贪黑地薅草、施肥,长出了这么好的粮食。
他突然鼻子一酸,抹了把脸,又忍不住笑出声:“乐乐,你没算错吧?咱北坡村啥时候有过这收成?”
“错不了!”
张天乐把木斗子往地上一放,抓出一把玉米粒,阳光下金灿灿的,“您看这颗粒,饱满得能榨出油!我家那两亩谷子,估摸着也能收六百斤,今年冬天,咱再也不用啃掺了麸子的窝头了!”
说话间,村口传来了拖拉机的突突声。
林雨潇坐在驾驶座上,旁边还坐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戴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车还没停稳,林雨潇就跳下来,朝着周天阁喊:“周大伯,给您介绍下,这是咱乡的苏书记,苏奕辰同志,农大毕业的,懂农业技术!”
苏奕辰赶紧上前,握住周天阁的手,掌心粗糙却有力:“周大伯,我早听说您是北坡村的老庄稼把式,今年这收成,您可是立了大功!”
周天阁有些拘谨,手在裤腿上擦了擦:“苏书记,不敢当,都是托了政策的福。要是还像往年那样出工不出力,再好的地也长不出粮食。”
苏奕辰点点头,蹲下身扒开玉米叶,仔细看着玉米棒:“您这田间管理做得很到位,玉米间距均匀,肥力也跟上了。我这次来,就是想跟大家聊聊,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把北坡村的经验总结出来,让更多村子受益。”
不远处,几个妇女正围着粮囤筛豆子,嘴里说着笑着。王大娘手里拿着个大筛子,边筛边说:“你看咱今年,不仅粮食够吃,家里还养了两头猪、十几只鸡,等到年底,卖了猪就能给娃买新衣服,再攒点钱修修房子。往年哪敢想这些,连肚子都填不饱。”
另一个妇女接话:“可不是嘛!前几天我回娘家,我娘家村还没搞包产到户,我哥跟我说,看着咱北坡村丰收,他们都急得不行,天天盼着村里也能搞试点呢!”
林雨潇听见了,笑着对苏奕辰说:“苏书记,您看,这就是农民的心声。现在不仅咱乡,周边几个县的农民都在关注北坡村,省和地区的领导也多次打电话问试点情况,要求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为全面铺开改革积累经验。”
苏奕辰站起身,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的稻浪在风里起伏,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他感慨道:“农村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最实在,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能致富,他们就拥护谁。北坡村的成功,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经验推广出去,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
北坡村的丰收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全县。县委会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得像是开了锅。县委书记李建国手里拿着北坡村的产量报告,声音洪亮:“同志们,大家都看看这份报告!北坡村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近一番,人均收入达到了过去十年的总和!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改革的力量!”
他把报告往桌上一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之前还有人担心包产到户会搞乱农村秩序,会影响粮食安全。现在北坡村用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政策对路,农民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赵志强接着说:“李书记说得对。我上周去北坡村调研,亲眼看到家家户户粮满仓、猪满圈,农民脸上的笑容是藏不住的。而且我了解到,周边很多村子的农民都在打听包产到户的政策,有的村子甚至已经自发地开始分地了,只是没敢公开。”
“自发分地?”李建国皱了皱眉,“这可不行,得引导,不能让农民盲目干。不过这也说明,改革的需求已经很迫切了。省领导昨天给我打电话,明确指示我们,要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铺开农村改革试点,争取明年让全县农民都能受益。”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议论声。有人说:“可是有些老党员思想转不过弯来,还在坚持过去的老办法,担心搞包产到户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李建国摆了摆手:“思想问题要慢慢做工作。我们可以组织各乡镇干部去北坡村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看看改革带来的变化。另外,苏奕辰同志在北坡村的工作做得很扎实,他是农大毕业的,懂技术,又能跟农民打成一片,我建议让他牵头,成立全县农村改革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各乡镇的试点工作。”
大家纷纷点头同意。散会后,李建国把苏奕辰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杯水:“奕辰同志,县里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你,你有没有信心?”
苏奕辰接过水杯,掌心有些发热:“李书记,我有信心!北坡村的实践已经证明,包产到户是符合农村实际的。接下来,我会带领指导小组,深入各乡镇,了解农民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在离北坡村几十里地的南河村,村民们正聚在村头的打谷场上,议论着北坡村的事。
村支书杨鹏飞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眉头紧锁。村民李大柱凑过来:“杨书记,你说咱村啥时候也能搞包产到户啊?你看北坡村,今年收了那么多粮食,人家都能吃饱饭了,咱还得靠救济粮过日子。”
老杨叹了口气:“大柱,我也想啊!可县里还没下文,我也不敢擅自做主。万一出了问题,我可担不起责任。”
“怕啥?”
另一个村民说,“北坡村不就是试点吗?他们能搞,咱为啥不能?去年咱村的地,因为没人好好种,荒了一大半,要是分到各家,肯定有人好好种。”
老杨没说话,心里却泛起了嘀咕。他知道,村民们早就对生产队的模式不满了,出工不出力,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低,很多人家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北坡村的丰收,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在村民们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几天后,县里组织各乡镇干部去北坡村参观。南河村的干部们跟着队伍,走进北坡村的田野,看到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谷穗,又走进村民家里,看到粮囤堆得满满的,猪圈里的猪膘肥体壮,鸡窝里的鸡蛋还带着温度。
李大柱跟着村干部一起去的,他站在周天阁家的粮囤前,伸手摸了摸谷子,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腊肉,眼睛都直了:“周大伯,您家这日子,真是过到蜜罐里了!”
周天阁笑着说:“大柱,只要你们村也搞包产到户,好好种地,用不了一年,你们家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种地是个实在活,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李大柱点点头,心里像是有了主意。回到南河村,他就组织了几个村民,找到老杨:“杨书记,我们都去北坡村看过了,人家的日子过得多好!我们也想搞包产到户,您就跟县里申请下,让咱村也成为试点吧!”
老杨看着村民们期盼的眼神,心里的顾虑渐渐少了。他想起在北坡村看到的景象,想起苏奕辰说的“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终于下定决心:“行,我这就给乡里打电话,申请成为试点村!”
喜欢拓梦者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拓梦者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