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上一章,王秀兰艰难破译日军密电,得知其关于偷袭涞源兵工厂的计划。
这一章,陈宇将如何应对这份可疑的情报,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即将展开。
在阜平情报站的房间里,灯光昏黄。
王秀兰经过艰苦的破译工作,终于获知密电内容。她一脸严肃,匆匆找到陈宇。
“陈科长,这是保定日军指挥官第 26师团的山本一郎大佐,发给日军第七联队指挥官松井少佐的密电。
告知了涞源县兵工厂的地址,让第七联队选择时机去偷袭。”王秀兰将写有密电内容的纸张递给陈宇。
陈宇接过纸张,眉头紧皱,目光在纸上迅速扫过。
他又拿起“渔夫”传回的密信,盯着看了许久,喃喃自语:“我怀疑这份情报的真实性。”
思索片刻,陈宇计上心头。
他走到地图前,用力往上面拍了一枚红钉,大声说道:“让刘勇派人伪装涞源兵工厂的设备‘转移’——用驴车拉着空木箱绕圈!
一部分战士身穿工厂便服跟着转移,务必要做得逼真,我倒要看看这个老鬼子到底想干什么。”
陈宇迅速下达命令,各小队开始行动。刘勇带着战士们准备驴车和空木箱,战士们将木箱装上驴车,用绳子绑紧。
“大家动作快点,一定要把这场戏演好,可别让鬼子看出破绽。”刘勇催促着战士们。
与此同时,陈宇派赵刚带着民兵在涞源兵工厂外围挖“战壕”。赵刚带着战士们,拿着锄头,在地上用力地挖着。
“嘿哟,这地可真硬。”一个战士说道。
锄头下去,却溅起水花。赵刚抹了把汗,说道:“这是灌溉渠改的。日军侦察机拍去,准当是主力工事!”
果然,不一会儿,远处传来日军侦察机“嗡嗡”的声音。
侦察机低空掠过,将侦查情况反馈给保定日军指挥部。
“队长,你看,那些八路军好像在转移兵工厂的设备。”一名日军侦察机飞行员说道。
“哼,密切观察,把情况详细汇报回去。”另一名飞行员回应道。
在挖战壕的过程中,战士们一边干活,一边低声交流着。
“你说这鬼子是不是又在耍什么花招?”一个战士问道。
“管他呢,咱就按照陈科长的吩咐,把这假阵地布置好,等着鬼子上钩。”另一个战士回答。
“对,只要咱演得像,鬼子肯定会上当。”又一个战士附和道。
“这灌溉渠改的战壕,说不定真能骗过鬼子的侦察机。”
“那当然,陈科长这招高啊,以假乱真。”
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手上的活却没停下,继续认真地挖着战壕。
在保定日军指挥部,宫本拿到侦察机传来的情报,心中起疑。
他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涞源的位置,眼神阴鸷。
“派三个特工去查,带紫电密码机——如果是假的,就用密码机引陈宇来。”宫本冷冷地说道。
“哈依!”旁边的一名日军军官应道,随后立刻去安排任务。
“哼,陈宇,我倒要看看你在搞什么鬼。
要是让我发现这是个陷阱,你就死定了。”宫本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陈宇再次查看“渔夫”的密信,发现信的末尾画了个残缺的樱花——和刘教授钢笔里的纸条标记,少了同样的一笔。
“这残缺的樱花标记到底意味着什么?‘渔夫’和刘教授之间又有什么关联?”陈宇心中充满疑惑。
这个神秘的标记,似乎隐藏着重大的秘密,与当前的局势紧密相连,让陈宇意识到,这场斗争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
林悦前来给陈宇送一些文件。
她走进房间,轻轻递过文件,递文件时用“三短两长”的叩指暗号敲了敲桌面。
陈宇接过文件,指尖碰到林悦的手,两人同时缩回。
林悦低头理了理衣角,轻声说:“这是刚整理好的资料。”
陈宇喉结动了动,“谢了。这次任务艰巨,你也要小心。”
林悦微微点头,“你也是。”说完,转身走出了房间。
在日军特高课办公室里,井上今村和渡边麻友正在交谈。
井上今村说:“山本大佐这次的计划,要是成功了,八路军的涞源兵工厂可就完了。”
渡边麻友点了点头,“哈依!不过,宫本先生好像对这份情报有所怀疑。”
井上今村冷笑一声,“哼,宫本一向谨慎,他派人去查也是对的。要是真能引出陈宇,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日军占领的城镇里,客栈老板像往常一样忙碌着。
他往腌菜坛里塞油纸包时,坛沿的盐粒沾了半张字条。
这时,一位客人走过来,问道:“老板,你这腌菜看着不错啊。”
客栈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自家腌的,您要是喜欢,回头给您送一碟。”
客人点了点头,离开了。而客栈老板继续忙碌着,他的这个举动,似乎与八路军有着某种秘密的联系,这半张字条,又会在后续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互动提问】
你认为“渔夫”与刘教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A. 他们是同一组织的成员,共同为八路军传递情报
b. “渔夫”是被刘教授发展的下线,负责特定情报传递
c. 他们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只是标记巧合
请在评论区留言。
【悬疑彩蛋】
本章提到宫本派特工携带紫电密码机去查探,这将给陈宇和八路军带来怎样的危机?下章为你揭晓。
下章王秀兰又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撕开“紫电”密码的伪装?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陈宇和他的战术小队又该如何破解“樱花行动”?
速点追更 + 订阅,精彩剧情不容错过!数学模型撕穿紫电!王秀兰的头发熬白了。
真实历史彩蛋:
1941年晋察冀反侦察通讯战档案:迷雾中的电波博弈
(根据真实战史改编,参考《华北特务回忆录》及晋察冀军区通信科日志)
1941年深秋,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郭天民的指挥部里,气氛比窗外的浓雾更压抑。
日军冈村宁次调集十万兵力实施“铁壁合围”,八千人的分区部队被压缩在平山至阜平的狭窄山谷中,唯一的生命线——架设在山梁上的电话线,此刻正被日军特务队的美制电波定位仪死死咬住。
致命监听
九月末,一名运粮妇女被俘,衣袋里“平山转场”的字条让日军锁定了我军动向。
郭天民接到报告时,正盯着作战地图上不断逼近的蓝色箭头——日军第五九联队与两个营伪军已越过封锁线,企图抢占平山切断退路。
更危险的是,被俘的朝鲜籍翻译官李兴植供认,日军早在八月就在西柏坡至五台山一线埋下感应器,通过监听电话线震动频率,已能将分区指挥部定位在90°—100°的扇形区域内。
反制陷阱
参谋长王笃恒建议立即切断电话线改用信鸽,但郭天民否决了:“十几处分散部队全靠这条线调度,断了就成瞎子。”
他下令通信科改装两部旧电话机,在机座内埋设雷管,引线直通门口泥地——任何试图拆解的敌人都会触发爆炸。
同时,报务员在深夜故意发送“东移灵寿”的暗号,电波刚跃出山谷,日军测向车便轰鸣着向东追击。
暗夜突围
真正的撤离在黎明前展开。部队分成南北两路,南线副政委王子英率队绕行五台山密林,北线郭天民亲自压阵。
原驻地只留下三支步枪绑在沙袋堆成的“假哨兵”上,墙角油灯用细线牵动竹帘,在月光下投射出晃动的人影。
当炊事班抬着冒热气的铁锅佯装转移时,电台零件已被拆解投入灶膛,浇上煤油的瞬间,腾起的黑烟与山谷晨雾融为一体。
致命五分钟
行至横岭口时,警卫员突然拽住郭天民的马缰。
回望平山方向,半边天空已被火光烧红——日军第九三联队冲进空营后,用迫击炮轰塌木屋,麦草棚与干柴垛燃起的大火映亮了整个山谷。
怀表指针指向三点零五,若晚撤离半小时,主力仍将困在山洼中。
此时,一名侦察员气喘吁吁跑来:“敌人抓住假哨兵后,竟掘地三尺搜炸药,折腾到天亮才撤。”
方言迷雾
突围后的第三天,郭天民在石坎村主持制定《反侦察通讯守则》。扉页上的三条铁律至今仍在军史教材中回响:
1. 音混术:用冀中方言替代标准普通话,将“集合”说成“结账”,“转移”称作“转场”,让日军翻译官屡屡误判;
2. 电波佯动:组建“电子佯动队”,携带空壳电台在夜间频繁转移,每次通信不超过两分钟,诱使日军测向部队疲于奔命;
3. 陷阱电话:所有电话机加装震动触发式雷管,敌人若强行拆卸,将引爆预先埋设的诡雷。
胜利回响
三个月后,日军在战报中沮丧记录:“敌之通联愈趋模糊,拨号后常有女性语言或怪异发音,难识其意。”
而郭天民的部队却在横山岭突然现身,对日军侧翼发起突袭——当敌人以为我军已葬身火海时,这支“消失”的部队正用缴获的山炮轰击其辎重队。
战后,延安通联学院将此战列为经典案例,考核新增“一通电话能否识别敌我”科目。
这份凝结着鲜血与智慧的《反侦察通讯守则》,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并线编码”、华东野战军“电波轮换”等战术的源头。
教育启示
1. 技术对抗中的人文智慧:在缺乏先进设备的年代,八路军将士用方言、假目标、陷阱电话等土法,破解了日军的电波定位术,印证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人”的真理。
2. 信息安全的历史镜鉴:从电话监听与反监听的博弈中,可提炼出“动态欺骗”“多重验证”“最小暴露”等现代信息安全原则。
3. 军民一体的防御体系:运粮妇女、堡垒户、侦察员构成的情报网络,展现了敌后抗战“全民皆兵”的独特优势,与当前网络安全中的“群防群治”理念一脉相承。
这份泛黄的档案,不仅记录着一场关乎生死的通讯战,更书写着中华民族在绝境中求生存、于迷雾中破困局的永恒智慧。正如郭天民在总结报告中所写:“敌人的电波能定位我们的位置,却永远无法定位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喜欢烽火神忆破敌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烽火神忆破敌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