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秦功我的公公叫康熙秦时之七剑传人大汉:从封狼居胥到千古一帝带着农场混异界神武太医俏女帝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谋动天下豪横大宋迷踪谍影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98章 杨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生于东汉末年灵帝时期,出身于当时声名赫赫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

这一家族并非凭借一时权势崛起,而是历经数代积累,以儒学传家、清廉立世,在东汉朝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累世公卿”的典范。

其祖父杨震,乃东汉中期名臣,官至太尉,执掌全国军政大权,却始终坚守清廉底线。

相传有人深夜向杨震行贿,以“暮夜无知者”为由劝说,杨震却正色回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四知先生”的美名从此传遍天下,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道德标杆。

父亲杨彪亦继承家族风骨,同样官拜太尉,在东汉末年皇权旁落、诸侯割据的混乱政局中,始终以维护汉室正统为己任,即便面对董卓乱政、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等变局,也从未动摇气节,多次冒死进谏,试图挽救倾颓的汉室江山。

生于这样的家族,杨修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儒家伦理之中。

家族藏书万卷,从《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到《孙子兵法》《战国策》等兵书谋略,再到屈原、司马相如的辞赋文章,都是他童年时期的启蒙读物。

杨彪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不仅延请当时着名的学者为其授课,更亲自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他能继承家族荣光,既能以才学辅佐社稷,又能以品德坚守初心。

杨修天赋异禀,远超同龄人,史书称其“少聪慧,有俊才”,读书过目不忘,对复杂的典籍义理往往能一点即通,甚至提出独到见解。

十岁时,他便能与来访的名士们纵论经史,言辞条理清晰、见解深刻,令满座皆惊;十二岁时,已能为《论语》作注,其注释虽不及后世大儒那般系统,却充满少年人的敏锐思考,被当时的学者赞为“后生可畏”。

少年时期的杨修,不仅在学识上崭露头角,更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非凡的情商。

当时弘农杨氏作为名门望族,家中往来的多是朝廷官员、文人雅士,杨修总能得体地应对各色人等。

一次,其父杨彪的好友、着名学者蔡邕来访,见杨修正在庭院中读书,便随口询问他对《左传》中“城濮之战”的理解。

杨修不仅详细叙述了战役的经过,还分析了晋文公重耳的谋略与晋军的战术布局,更引申到当下东汉政局的困境,提出“为政者当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压人”的观点。

蔡邕听后大为惊叹,对杨彪说:“德祖之才,再过十年,必能超越我辈,成为国之栋梁。”

此后,蔡邕常与杨修书信往来,探讨学问,甚至将自己珍藏的部分典籍副本赠予杨修,足见对其的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修的才名逐渐传遍中原地区。

当时东汉王朝已步入末年,灵帝昏庸,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席卷全国,各地诸侯趁机拥兵自重,天下陷入混乱。

杨修虽心怀济世之志,却深知此时政局复杂,贸然出山恐难有所作为,因此选择继续在家潜心治学,一方面充实自己的学识,另一方面观察天下大势,等待合适的时机。

直到建安初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初步稳定了中原地区的秩序,并广纳天下贤才,杨修才在父亲杨彪的支持下,离开家乡弘农,前往许昌谋求仕途。

抵达许昌后,杨修凭借弘农杨氏的家族声望与自身的才学,很快得到了曹操的注意。

当时曹操正急需一批精通文书、善于处理政务的人才,而杨修自幼饱读诗书,熟悉朝廷典章制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恰好符合曹操的需求。

曹操亲自召见杨修,与其探讨时政、兵法、典籍等诸多话题,杨修对答如流,不仅能准确理解曹操的意图,还能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例如,当曹操问及如何整顿许昌的户籍制度以增加赋税时,杨修提出“分区域核查、明确定籍标准、严惩瞒报漏报”的三步走策略,既兼顾了效率,又考虑到了百姓的承受能力,令曹操颇为满意。

最终,曹操任命杨修为丞相主簿,掌管丞相府的文书典籍、政务处理、宾客接待等重要事务。

主簿一职看似品阶不高,却身处权力核心,直接服务于曹操,需要极强的能力与细致的态度。

杨修任职期间,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效率与严谨的处事风格。

当时曹操掌控着东汉朝廷的实际权力,丞相府每日需要处理的公文、奏折多达数百件,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

杨修将这些事务分门别类,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处理流程:清晨先梳理紧急公务,优先处理涉及军事调度、灾情上报等关乎安危的文件;上午集中处理日常政务公文,逐一审核、批注,提出处理意见;下午接待各地前来汇报工作的官员,记录要点并整理成文书;晚间则总结当日工作,规划次日任务,并将重要事务向曹操汇报。

在他的打理下,丞相府的政务处理效率大幅提升,以往常出现的公文积压、事务拖延等问题几乎绝迹。

更令曹操赞赏的是,杨修总能提前预判他的需求,将事务安排得恰到好处。

曹操每次外出征战或巡查地方前,杨修都会提前整理好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户籍、物产资源、历史沿革等资料,汇编成简洁易懂的手册供曹操参考;曹操在处理政务时遇到疑难问题,往往还未开口询问,杨修便已将相关的典籍记载、过往案例整理出来,为曹操决策提供依据。

有一次,曹操计划征讨袁绍残余势力,却因对北方边境的地形不熟悉而犹豫不决,杨修得知后,连夜查阅丞相府珍藏的地理典籍,并结合曾经出使过北方的官员的口述,绘制出详细的北方边境地形图,标注出重要的关隘、河流、山脉以及适合驻军、运粮的地点。

当曹操看到这份地形图时,不禁感叹道:“德祖真乃吾之左膀右臂也!”

此后,曹操对杨修愈发信任,不仅让他参与政务处理,还允许他陪同自己参加重要的军事会议、朝堂议事,甚至在私下里与他探讨立嗣、治国等核心问题。

杨修的才思敏捷,不仅体现在政务处理上,更在日常生活的诸多典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故事也成为后世流传甚广的佳话。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园门题字”的典故。

建安年间,曹操在许昌建造了一座新的花园,历时一年多才竣工。

花园建成后,曹操亲自前往查看,随行的有丞相府的官员、花园的工匠等数十人。

众人跟随曹操漫步在花园中,只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流水相映成趣,奇花异草遍地皆是,无不赞叹花园的精致华美。

然而,曹操却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只是时而驻足观察,时而眉头微蹙,似乎对花园并不满意,却又不说明具体缘由。

工匠们见状,心中忐忑不安,却不敢上前询问。

待曹操走到花园的正门处时,他停下脚步,凝视着园门片刻,随后拿起工匠手中的毛笔,在园门的匾额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转身离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曹操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工匠们围着园门讨论了许久,有人认为曹操是觉得园门的雕刻不够精美,有人认为是园门的颜色不够鲜亮,还有人认为是园门的位置不够合理,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杨修恰好因公务路过花园,看到工匠们聚集在园门处议论纷纷,便上前询问缘由。

工匠们将曹操题字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杨修,并恳请他帮忙解读曹操的心意。

杨修走到园门前,仔细看了看匾额上的“活”字,又绕着园门观察了一圈,随即笑道:“诸位不必担忧,丞相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门’字中间加一个‘活’字,组合起来便是‘阔’字,丞相是嫌这园门太宽阔了,不够雅致,你们只需将园门的宽度缩小一些,便可符合丞相的心意。”

工匠们听后恍然大悟,连忙按照杨修的建议,召集人手对园门进行修改,将原本宽阔的园门缩小了近三分之一。

几天后,曹操再次来到花园查看,看到修改后的园门,果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对身边的官员说:“这园门修改后,与整个花园的风格更加协调,显得精致了许多。”随后,曹操询问是谁识破了自己的心意,官员们如实告知是杨修。

曹操听后,对杨修的才智愈发欣赏,在朝堂上多次称赞杨修“心思缜密,悟性过人”。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便是“一合酥”的故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势力达到顶峰,各地诸侯纷纷派人前来许昌进贡,以表达对曹操的臣服。

其中,有一位西域的使者为曹操带来了一盒珍贵的酥饼,这种酥饼以西域特产的黄油、蜂蜜、果仁为原料制成,口感香甜酥脆,在当时极为罕见。

曹操收到酥饼后,十分喜爱,却并未立刻食用,而是将其放在案头,随后提笔在盒盖上题了“一合酥”三个字,便去处理政务了。

不久后,杨修因汇报公务来到曹操的书房,看到案头上的酥饼盒,以及盒盖上的“一合酥”三字。

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曹操的用意,便毫不犹豫地打开酥饼盒,将里面的酥饼分成若干份,派人送到丞相府的官员手中,让大家一同品尝。

官员们收到酥饼后,都十分感激杨修,却也有些担忧,毕竟这是西域使者进贡给曹操的珍品,杨修未经曹操允许便擅自分食,万一触怒曹操该如何是好。

杨修却笑着对众人说:“诸位不必担心,这是丞相的意思,我只是遵令行事而已。”

果然,当天下午,曹操处理完政务回到书房,发现案头上的酥饼盒已经空了,便询问身边的侍从是谁动了酥饼。

侍从如实告知是杨修将酥饼分与众人食用,曹操听后,立刻传召杨修前来问话,脸上带着一丝疑惑与不悦。

杨修来到书房后,见曹操面色不佳,却依旧从容不迫地行礼问道:“丞相传唤臣,不知有何吩咐?”

曹操指着空酥饼盒,问道:“德祖,这酥饼是西域使者进贡之物,你为何未经我允许便擅自分与他人食用?”

杨修躬身答道:“丞相息怒,臣并非擅自行事,而是遵奉丞相的命令。丞相在盒盖上题‘一合酥’三字,‘合’字拆开便是‘人一口’,因此‘一合酥’的意思就是‘一人一口酥’。臣认为丞相是想让大家一同分享这份美味,因此才将酥饼分与众人,还请丞相明察。”

曹操听后,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德祖果然聪慧,竟能识破我的这点心思。你做得很好,这酥饼独自享用确实无趣,与众人分享才更有意义。”

虽然曹操表面上对杨修的行为表示认可,但心中却已隐隐生出一丝不悦——杨修的聪慧固然难得,但他如此轻易地揣度自己的心思,甚至不等自己明确下令便擅自行动,让曹操感到自己的权威被轻易触碰,这种感觉让生性多疑且自负的曹操颇为不适。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有一次,曹操在书房中阅读《孙子兵法》,读到一处关于战术谋略的论述时,心中颇有感触,便在书页旁写下了自己的批注。

杨修前来汇报工作时,看到曹操正在批注《孙子兵法》,便上前凑过来看了一眼。

曹操见他感兴趣,便笑着说:“德祖对兵法也有研究?不妨说说你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杨修略一思索,便将自己的见解娓娓道来,其观点竟与曹操刚刚写下的批注不谋而合。

曹操心中惊讶不已,嘴上虽称赞杨修“见解独到”,但内心的警惕却又加深了一层——杨修的才华已经到了能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地步,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修的才华逐渐逾越了君臣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在曹操立嗣这一关乎曹魏政权未来的核心问题上,他的过度介入最终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东汉末年,曹操虽名义上是东汉丞相,实则掌控着朝廷的军政大权,早已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开创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立嗣问题逐渐成为曹操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成为朝中官员关注的焦点。

曹操的长子曹昂,原本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他文武双全、性格宽厚,深受曹操喜爱,却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征讨张绣的战役中,为保护曹操而战死,令曹操悲痛不已。

曹昂死后,次子曹丕与四子曹植成为了立嗣的主要竞争者。

曹丕性格沉稳务实,做事谨慎周全,善于拉拢人心,不仅得到了贾诩、司马懿、陈群等老臣的支持,还在长期的政务处理与军事行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了较强的治国能力。

曹植则才华横溢,擅长诗赋文章,其作品风格华丽、情感真挚,被誉为“建安之杰”,与曹操的文学爱好颇为契合。

曹操本人也十分喜爱曹植的才华,常对人称赞曹植“文采不输当年的屈原、宋玉”,甚至一度想将曹植立为继承人。

杨修与曹植性情相投,二人都热爱文学,常常在一起探讨诗赋创作、典籍义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杨修出于对曹植才华的欣赏,以及对弘农杨氏家族未来的考量——他认为若曹植能成为曹魏政权的继承人,凭借自己与曹植的友谊,弘农杨氏的地位将更加稳固——最终选择坚定地支持曹植,成为“曹植党”的核心成员之一。

为了帮助曹植在立嗣之争中占据优势,杨修可谓费尽心思,不仅在曹操面前多次称赞曹植的才华与品德,还为曹植出谋划策,教他如何在曹操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点,规避自己的缺点。

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性格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他性情洒脱,不喜约束,常常饮酒作乐,甚至在酒后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

杨修深知这一点,因此多次劝说曹植收敛性情,注重言行举止,尤其是在曹操面前,更要表现得稳重、成熟。

有一次,曹植在酒后与好友们在许昌城内骑马狂奔,甚至冲闯了皇宫的司马门——这在当时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按照律法应处以重刑。

杨修得知后,大为震惊,连忙赶到曹植府中,劝说曹植主动向曹操请罪,并教他如何在请罪时措辞,既承认自己的错误,又不至于让曹操彻底失望。

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的请罪果然得到了曹操的谅解,虽然曹操对曹植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并未因此彻底放弃立他为嗣的想法。

为了让曹植在处理政务、应对曹操考问时表现得更加出色,杨修甚至多次为曹植“作弊”,这也成为后来曹操下定决心除掉他的重要原因。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任命曹丕与曹植分别前往不同的地区处理政务,实则是想通过这次任务考验二人的能力。

临行前,曹操暗中下令给两地的守门士兵,若曹丕、曹植抵达城门时,以“未得丞相令”为由拒绝放行,观察二人的应变能力。

曹丕抵达目的地后,果然被守门士兵阻拦,他多次出示曹操任命他处理政务的文书,士兵却始终以“未得丞相亲口命令”为由拒绝放行。

曹丕性格谨慎,不敢与士兵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能原路返回,向曹操汇报情况。

而曹植在临行前,杨修早已料到曹操可能会设置考验,便提前对曹植说:“若你抵达城门后,士兵阻拦不放,你可告知他们‘我奉丞相之命前往处理政务,阻拦者便是违抗丞相命令,按律当斩’。士兵们畏惧丞相的权威,必然不敢再阻拦你。”

曹植听从了杨修的建议,抵达城门后,当士兵以“未得丞相令”为由阻拦时,他便按照杨修教的话回应。

士兵们果然害怕承担“违抗丞相命令”的罪名,连忙打开城门,让曹植顺利入城。

曹植入城后,迅速处理完政务,并及时向曹操汇报,曹操起初对曹植的果断与能力颇为赞赏,认为他比曹丕更具领导者的魄力。

然而,没过多久,曹操便从其他官员口中得知,曹植之所以能顺利应对城门阻拦,是因为杨修提前为其出谋划策,心中对杨修的不满愈发加深——他认为杨修此举是在故意操纵考验结果,干扰自己对两个儿子的判断。

更让曹操无法容忍的是,杨修竟能预判曹操对曹植的考问,并提前为曹植准备好答案。

随着立嗣之争愈发激烈,曹操经常会单独召见曹植,向他询问关于政务处理、军事谋略、典籍解读等方面的问题,以此考察他的学识与能力。

杨修凭借自己对曹操的了解,以及对当时政局的判断,总能准确预判出曹操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然后为曹植撰写好详细的答案,让曹植熟记于心。

每当曹操向曹植提问时,曹植都能对答如流,且言辞精妙、条理清晰,甚至比曹操自己的想法还要周全。

起初,曹操对曹植的表现十分满意,认为他确实具备成为继承人的潜质。

但次数一多,曹操便渐渐起了疑心——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在政务、军事等方面的经验远不如曹丕,为何每次回答都能如此完美,甚至有些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惊人地一致?

为了弄清真相,曹操暗中派人调查,最终得知了杨修提前为曹植准备答案的事情。

此时的曹操彻底意识到,杨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下属,更是一个深度介入立嗣之争、试图操纵政权未来走向的“危险人物”。

他认为,若任由杨修继续辅佐曹植,不仅会让立嗣之争愈发激烈,引发诸子之间的内乱,还可能在自己死后,让杨修凭借与曹植的关系掌控朝政,动摇曹魏政权的根基。

自此,曹操心中已埋下了除掉杨修的种子,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不愿因一时冲动落下“杀贤”的骂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汉中之战爆发,这场战役成为了压垮杨修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刘备亲率大军进攻汉中,曹操则亲自领兵前往抵御。

汉中地处蜀地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双方在此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烈争夺。

然而,战事的进展却远超曹操的预期——刘备军队凭借地形优势顽强抵抗,曹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也因蜀道艰险而日渐匮乏,士兵们因长期作战、思乡心切而士气低落,军营中怨声载道。

曹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进攻,不仅难以突破刘备的防线,还可能因粮草断绝而导致全军覆没;撤军返回,又不甘心放弃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担心会被刘备军队追击,有损自己的威名。

连日来,曹操愁眉不展,时常在营帐中踱步沉思,却始终无法做出最终的决断。

一日傍晚,负责夜间巡逻的士兵前来向曹操请示口令——当时军队为防止敌军偷袭,每晚都会设定不同的口令,士兵需凭口令进出军营、交接岗位。

曹操正坐在案前,望着桌上摆放的一碗鸡肋出神,这鸡肋肉质稀少,食之无味,弃之又觉可惜,恰如当下汉中之战的处境。

士兵的询问打断了他的思绪,曹操随口便答道:“鸡肋。”

士兵虽有些疑惑,但也不敢多问,连忙将“鸡肋”作为当晚的口令传达下去。

口令很快传到了杨修所在的营帐。

杨修听到“鸡肋”二字后,当即回到营帐中收拾行装,将自己的衣物、书籍、文书等物品一一打包,准备随时撤军。

身边的侍从见此情景,大为不解,连忙问道:“先生,丞相尚未下达撤军命令,您为何突然收拾行装?难道是有什么消息吗?”

杨修放下手中的衣物,对侍从解释道:“你且想想,‘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多少肉,丢弃了又觉得可惜。如今我军在汉中,进攻无法取胜,撤退又怕被人嘲笑,丞相心中早已决定撤军,只是碍于颜面,尚未明确下令而已。我们提前收拾好行装,等到丞相正式下令撤军时,便可迅速出发,避免届时慌乱失措,延误行程。”

侍从听后恍然大悟,连忙也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

很快,杨修收拾行装准备撤军的消息便在军营中悄悄传开,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官员都认为曹操即将撤军,纷纷效仿杨修收拾行装,军营中的撤军氛围愈发浓厚,原本就低落的士气变得更加涣散。

此事很快便传到了曹操的耳中。

当时曹操正与谋士们商议战事,听闻军营中因杨修的言论而人心浮动,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收拾行装,积压已久的不满与猜忌彻底爆发。

他猛地一拍案几,怒喝道:“杨修匹夫,竟敢擅自揣度我的心意,编造撤军言论,扰乱军心!若不将其处死,何以稳定军心,统御全军!”

随后,曹操当即下令将杨修逮捕,以“惑乱军心”为由,判处其死刑,并于当日在军营中执行。

临刑前,杨修面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他对前来送行的好友说道:“我并非死于‘鸡肋’之语,而是死于太过张扬的才华,死于对权力界限的逾越。此生能以才学闻名,虽死无憾,只可惜未能实现辅佐社稷、安定天下的抱负。”

说完,杨修从容赴死,年仅四十五岁。

杨修死后,其父杨彪悲痛欲绝。

当时杨彪已年近七旬,因不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早已辞去官职,隐居在家中。

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杨彪整日以泪洗面,身体日渐消瘦。

后来,曹操因政务需要前往许昌拜见汉献帝,途中特意去看望杨彪。

见到杨彪憔悴的模样,曹操假意问道:“公为何近日如此消瘦?莫非是身体不适?”

杨彪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与愤怒,对曹操说:“我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能够提前管教好儿子,避免他犯下过错;如今儿子已逝,我心中的悲痛如同老牛舔舐幼犊一般,难以释怀啊。”

金日磾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曾因儿子行为不端而将其杀死,以正家风。

杨彪的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也隐晦地指责了曹操无故杀害杨修的行为。

曹操听后,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却始终没有为杨修平反,也没有对杨彪做出任何补偿。

杨修的一生,是东汉末年文人命运的缩影。

他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本有机会凭借学识与能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因过于张扬的个性、对君臣界限的忽视,以及深度介入权力斗争,最终成为了曹魏政权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他的聪慧与才华令人赞叹,其结局却又令人惋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杨修之死并非偶然。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权力斗争异常激烈,曹操作为乱世中的枭雄,既需要依靠人才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又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充满猜忌。

杨修的才华让曹操欣赏,但其行为却多次触碰曹操的底线——擅自揣度君心、干预立嗣之争、扰乱军心,这些都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杨修的故事流传千年,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议论的焦点。

唐代诗人罗隐曾在《筹笔驿》中写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这句话用来形容杨修的命运再合适不过——他生于乱世,虽有才华,却未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最终在权力的旋涡中陨落。

而“杨修之死”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历史典故,警示着后人:才华固然重要,但更要懂得收敛锋芒,把握好为人处世的界限,尤其是在复杂的权力环境中,唯有保持谦逊与谨慎,才能避免重蹈杨修的覆辙。

如今,当我们回望杨修的一生,不仅能感受到他作为汉末才士的锋芒与风骨,更能从他的悲剧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在任何时代,才华都是宝贵的财富,但如何运用才华、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权力格局中立足,却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杨修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残酷,也让我们对“才华”与“处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在仙界富甲一方三国:吾乃西凉统帅超脑医王从皇宫禁军开始,分身遍御天下离婚你提的,夫人走了哭什么农女医妃富甲天下帝少的独宠娇妻睡龙斗罗大陆II绝世唐门震世狂龙徒儿已成年,师娘别乱动!莫愁的逆袭人生人在创骑:开局奈克斯特形态猎清萌娃进村,山里野兽瑟瑟发抖婚后霸占娇妻九天剑主史上最强炼气期(方羽唐小柔)圣武星辰太平客栈
经典收藏凤逆天下北月篇大宋第三帝国冷清王爷精灵妃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影视:开局奖励二十万重骑兵极品小夫君点化野猪王,我在古代做最大地主魏虎楚汉,开局收编刘邦带韩信搞事情秦世风云录人在大明当喷子,气坏朝臣打造火影世界破天之凶猛理工男神医狂妃乖乖受宠英雄问鼎红楼襄王农女大当家逍遥秀才朕要把江山折腾黄了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最近更新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史上最强县令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浴血山河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大唐躺平王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万浪孤舟,沧海一粟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北宋第一狠人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玉符传奇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