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正德五十年我要谋国开局就杀了曹操大明:朱元璋,咱家老五杀疯了阿兹特克的永生者大秦:政哥我不想学英语了三国:我,神谋鬼算李伯川逆世魔女:强宠天才妃锦衣黑明明末造反专业户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00章 司马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司马师生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此时正值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爆发的关键年份,天下三分的格局初现雏形。

他的父亲司马懿,是曹魏政权中后期最重要的谋臣之一,早年虽避世不出,却因才华被曹操强征为官,后凭借多次献策、抵御诸葛亮北伐等功绩,逐渐成为曹魏的“柱石之臣”;母亲张春华,是河内郡名门之女,聪慧果决,曾为司马懿掩盖“装病避仕”的真相,助其躲过曹操的猜忌。

出身于这样的世家大族,司马师自小便接受了严苛的教育与政治熏陶。

他幼年时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沉稳与聪慧,《晋书》记载他“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擅长兵法谋略,更兼习武强身,是典型的“文武双全”之才。

少年时期,司马师便与当时的名士交往密切,如夏侯玄、何晏等人,这些人皆是曹魏宗室或高官子弟,形成了早期的社交圈层。

不过,与夏侯玄的“尚玄谈、重虚名”不同,司马师始终保持着务实的态度,他深知在乱世之中,仅有才华不足以立足,更需隐忍与谋略。

司马懿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很早就开始带他参与政治事务。

在司马懿抵御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师曾多次随父出征,负责后勤调度或领兵侧翼,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同时,他也在父亲的授意下,暗中结交曹魏内部的中下级官员与军中将领,为司马氏培植潜在的势力。

这一时期的司马师,如同一条潜于渊中的龙,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师的婚姻也与曹魏政权紧密相连。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曹魏重臣夏侯尚之女、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

这场婚姻本质上是司马氏与夏侯氏两大世家的政治联姻,夏侯氏作为曹魏宗室的“旁支核心”,势力庞大,司马懿通过这桩婚事,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

而司马师在这段婚姻中,不仅获得了夏侯氏的支持,更通过与夏侯玄的亲属关系,深入了解了曹魏宗室与朝堂重臣的内部动态,为日后的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果说少年时期的司马师是“潜龙在渊”,那么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便是他利刃出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中央的关键转折。

此时,司马懿已被曹魏宗室曹爽排挤,明升暗降为太傅,失去了实权;而曹爽凭借宗室身份,独揽朝政,结党营私,不仅得罪了朝中老臣,还激化了与司马氏的矛盾。

司马懿深知曹爽的野心,决定以退为进,再次“装病”避祸,暗中策划反击,而司马师则成为了父亲最核心的助手。

在“高平陵之变”前的准备阶段,司马师承担了最关键的任务——组建“死士”队伍。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在策划政变时,仅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二人商议,而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

三千死士并非一朝一夕可成,需长期隐匿、供养,还要确保忠诚度与执行力,这足以体现司马师的谋划能力与组织能力。

当时,就连司马懿也对长子的“隐秘布局”感到惊讶,曾感叹“此子竟可成大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以“皇太后诏”的名义,关闭洛阳城门,控制中枢机构。

此时,司马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亲自领兵驻守司马门,阻止曹爽党羽进入皇宫;同时,他迅速接管了洛阳城内的禁军,切断了曹爽与城内的联系。

整个过程中,司马师镇定自若,调度有序,丝毫没有初掌大权的慌乱,与弟弟司马昭的“夜不能寐”形成鲜明对比。

政变的结果,是曹爽集团的彻底覆灭。

曹爽选择投降后,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并未手软,以“谋逆罪”将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桓范等人全部诛杀,且“夷三族”。

这场血腥的清洗,不仅清除了司马氏掌权的最大障碍,更震慑了朝中反对势力,让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而在这场政变中,司马师凭借“阴养死士”“掌控禁军”“稳定局势”三大功绩,正式成为司马氏集团的“二号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仍是司马氏的核心,但年事已高(时年70岁),许多具体的政务与军事事务,开始交由司马师处理。

司马师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权力:他提拔忠于司马氏的官员,替换曹魏宗室在地方与军中的势力;同时,他注重收拢民心,减轻赋税,修复水利,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改变了司马氏“权臣专权”的负面形象,为司马氏代魏积累了民意基础。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师以长子身份,正式继承父亲的权力,担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此时的曹魏政权,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曹魏宗室对司马氏的专权早已不满,地方将领中也有不少人忠于曹魏,试图推翻司马氏的统治;而朝中老臣虽不敢公开反对,但对司马师的“年轻掌权”(时年43岁)仍存疑虑。

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师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政治手腕与铁血魄力,通过“稳定中枢”与“平定叛乱”,牢牢掌控了政权。

司马师掌权后,首先做的便是“稳定人心”。

他延续了司马懿时期的“宽政”政策,对朝中官员“恩威并施”:对于忠于司马氏的老臣,如蒋济、王凌等人,他予以重用,保留其爵位与权力;对于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他不加逼迫,允许其“各司其职”;而对于暗中反对司马氏的曹魏宗室与官员,他则采取“隐忍观察”的策略,不轻易动手,避免激化矛盾。

同时,司马师注重“制度改革”,以提升行政效率。

他简化了曹魏后期繁琐的官僚制度,裁撤冗余官员,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寒门子弟的支持,也削弱了曹魏宗室与旧贵族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基础。

此外,司马师还十分重视“舆论引导”。

他提倡“尊儒重教”,修复因战乱受损的太学,鼓励学者着书立说,通过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此处的“君”虽为魏帝,实则为司马氏掌控下的政权),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

同时,他严禁官员“结党营私”,对贪腐官员严惩不贷,树立了“清正廉明”的执政形象。

司马师掌权后,面临的第一次重大挑战,便是嘉平三年(251年)的王凌之乱。

王凌是曹魏的老臣,曾任司空、太尉,与司马懿同辈,素来忠于曹魏,对司马氏专权极为不满。

他认为魏帝曹芳年幼,被司马氏控制,于是暗中联合外甥令狐愚(兖州刺史),计划拥立楚王曹彪(曹操之子)为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另立朝廷,与司马师掌控的洛阳政权对抗。

王凌的计划起初十分隐秘,但很快被司马师察觉。

此时,司马懿刚去世不久,司马师若立即出兵平叛,可能会引发朝中动荡;但若放任不管,王凌的势力将进一步扩大。

面对两难局面,司马师选择了“先稳后打”的策略:他首先以“加官进爵”的名义,任命王凌为太尉,麻痹对方,使其放松警惕;同时,他暗中调遣荆州刺史胡遵、豫州刺史诸葛诞等人,领兵向寿春方向集结,形成包围之势。

嘉平三年四月,王凌见时机成熟,决定起兵反叛,却发现自己已被司马师的军队包围。

此时的王凌,既无兵力优势,也无民心支持,深知大势已去,最终选择投降。

司马师并未对王凌施以极刑,而是将其押往洛阳,途中王凌自杀。

不过,为了震慑其他反对势力,司马师仍下令将王凌、令狐愚“夷三族”,并赐死楚王曹彪,同时将曹魏宗室诸王全部迁往邺城(今河北临漳),派人严加看管,彻底消除了曹魏宗室的反抗可能。

王凌之乱的平定,不仅巩固了司马师的权力,更向天下宣告了司马氏“不容反叛”的决心。

此后,朝中与地方的反对势力虽仍有不满,但大多不敢再公开与司马氏对抗,司马师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稳固。

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迎来了掌权后的又一次重大考验——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试图剥夺司马师的权力,恢复曹魏宗室的统治。

李丰等人是曹魏旧臣的代表,夏侯玄更是司马师的前小舅子,他们认为司马师“专权跋扈”,已威胁到曹魏的存亡,于是暗中联络宫中宦官与部分禁军将领,计划在朝堂之上发动政变,诛杀司马师。

然而,这场密谋很快被司马师的眼线察觉。

司马师得知消息后,并未慌乱,而是迅速采取行动:他先以“议事”为名,将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召入大将军府,随后当场揭露他们的密谋,将三人全部逮捕。

在审讯中,司马师并未严刑逼供,而是凭借掌握的证据,让三人无从辩驳,最终以“谋逆罪”将他们诛杀,并“夷三族”。

诛杀李丰等人后,司马师意识到,魏帝曹芳虽年幼,但已成为反对势力的“精神象征”,若不废黜,日后必成隐患。

于是,他以“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酒色,不能承继大统”为由,上奏皇太后郭氏,请求废黜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丕之孙)为帝。

当时,朝中虽有部分官员反对,但在司马师的压力下,最终无人敢公开抵制。

同年九月,曹芳被废为齐王,迁往河内郡;曹髦登基为帝,成为司马氏掌控下的新傀儡。

废立皇帝,是中国古代政治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往往伴随着流血冲突与政权动荡。

但司马师通过“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不仅顺利废黜了曹芳,还立了一个更年幼、更易控制的曹髦,既消除了隐患,又未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足以体现其政治手腕的成熟与权力的稳固。

此时的司马师,已成为曹魏政权实际上的“无冕之王”,距离代魏仅一步之遥。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的权力达到巅峰,但一场更大的叛乱也随之爆发——扬州刺史文钦与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反叛,史称“毋丘俭文钦之乱”,这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二次叛乱,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文钦与毋丘俭都是曹魏的资深将领,曾随司马懿、曹爽等人征战多年,对司马氏专权极为不满。

尤其是文钦,与司马师素有矛盾,其子文鸯更是骁勇善战,被文钦视为“破敌利器”。

正元二年正月,文钦与毋丘俭以“讨伐司马师,恢复曹魏正统”为名,在寿春起兵,兵力达五六万人,并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司马氏。

此时的司马师,正患有眼疾(据史书记载,他此前因过度操劳,眼睛上长了“瘤疾”,时常疼痛),身体状况不佳。

面对文钦、毋丘俭的叛乱,朝中大臣纷纷建议司马师派弟弟司马昭领兵出征,自己留在洛阳养病。

但司马师深知,此次叛乱规模庞大,文钦、毋丘俭素有威望,若不亲自出征,恐难平定,且一旦司马昭领兵在外,朝中可能出现权力真空,引发新的动荡。

于是,他不顾眼疾的疼痛,决定亲自率军平叛。

司马师亲率十万大军,抵达项城(今河南沈丘),与文钦、毋丘俭的叛军对峙。

他采取“分兵包抄”的策略:一方面,派镇南将军诸葛诞领兵进攻寿春,切断叛军的后路;另一方面,派兖州刺史邓艾领兵驻守乐嘉(今河南项城西北),引诱文钦来攻。

文钦果然中计,派儿子文鸯率精锐突袭乐嘉,试图一举击溃邓艾的军队。

文鸯骁勇善战,率部连夜突袭,在司马师的军营外大声呐喊,吓得司马师“眼球突出”(眼疾复发,瘤疾破裂),疼痛难忍。

但司马师为了稳定军心,始终咬着牙,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甚至将被子咬破。

左右侍从见他如此痛苦,都劝他撤军,但司马师坚决拒绝,坚持指挥军队反击。

最终,文鸯的突袭未能成功,文钦、毋丘俭的叛军因后路被断,军心涣散,很快被司马师的军队击溃。

毋丘俭在逃亡途中被杀,文钦则率领残部逃往吴国。

“毋丘俭文钦之乱”被成功平定,司马师再次稳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然而,这场平叛之战也彻底拖垮了司马师的身体。

由于眼疾恶化,加上连日操劳,司马师在班师回朝途中,于许昌病逝,时年48岁。

临终前,司马师召见弟弟司马昭,将权力正式交给他,并嘱咐道:“吾今疾甚,汝继我为大将军,总摄朝政,切勿辜负父兄之业。”随后便溘然长逝。

司马师的一生,虽然短暂(仅48年),却对三国后期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司马氏代魏的“关键承继者”——父亲司马懿为司马氏奠定了掌权的基础,而司马师则通过平定叛乱、废立皇帝、巩固权力,将司马氏的统治从“不稳定”推向“稳固”,为弟弟司马昭“称公封王”、侄子司马炎建立西晋铺平了道路。

若没有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中的“三千死士”,没有他平定王凌、毋丘俭之乱的铁血手段,没有他废立魏帝的决断,司马氏或许早已被曹魏宗室推翻,西晋的建立也将无从谈起。

从政治与军事才能来看,司马师无疑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沉稳隐忍,善于谋划,在高平陵之变前“阴养死士”,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他临危不乱,在政变与叛乱中调度有序,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恩威并施,在掌权期间整顿朝纲、收拢民心,体现了他的政治手腕。

就连《晋书》也评价他“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子元是司马师的字)。

然而,司马师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

他作为曹魏的臣子,却“专权跋扈”,诛杀宗室,废立皇帝,被后世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

尤其是他在平定叛乱时“夷三族”的铁血手段,以及废黜曹芳的行为,被传统儒家史观批判为“不忠不义”。

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在《晋书》中虽肯定了他的才能,却也指出他“遂使神器幽沦,宗祊颠覆,昭、师之志也”,认为他与司马昭是导致曹魏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司马师的行为并非单纯的“篡权”,而是三国后期“士族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东汉末年以来,世家大族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曹魏政权虽由曹操建立,但始终依赖世家大族的支持。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之所以能掌权,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而曹魏宗室的“集权尝试”(如曹爽的改革)则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司马氏的崛起。

司马师的一系列举措,既是为了司马氏的利益,也是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的统治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士族政治”的“维护者”与“推动者”。

司马师去世后,被追赠为大将军、舞阳侯,谥号“忠武”;其侄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追尊他为潜龙在渊,权倾朝野:西晋奠基人

司马师去世后,被追赠为大将军、舞阳侯,谥号“忠武”;其侄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追尊他为“景皇帝”,庙号“世宗”,将其灵位供奉于太庙,与司马懿(晋宣帝)、司马昭(晋文帝)并列,成为西晋皇室认可的“开国三祖”之一。

这一追尊,不仅是对司马师功绩的肯定,更标志着他正式从“曹魏权臣”转变为“西晋皇室先祖”,其历史地位被永久定格。

从后世评价来看,司马师的形象始终存在“两极分化”。

在传统封建史观中,他是“篡夺曹魏江山”的乱臣,与司马懿、司马昭一同被钉在“不忠”的耻辱柱上。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虽客观记载了司马师的生平,却在评语中强调“司马氏专权,废立君主,实乃周室东迁以来未有之大变”,将其视为“礼崩乐坏”的代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更是在《读通鉴论》中痛斥司马师“以臣废君,以私害公,虽有小智,终为乱贼”,认为他的行为彻底破坏了“君君臣臣”的封建伦理。

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时代背景”出发,重新审视司马师的角色。

三国后期,曹魏政权早已陷入“内耗”:曹叡之后,曹芳、曹髦等皇帝均年幼,无法掌控朝政;宗室子弟或昏庸无能,或野心勃勃(如曹爽),导致朝堂派系林立,民生凋敝。

而司马师掌权期间,虽有“专权”之名,却实实在在推动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举措——他平定叛乱,避免了国家分裂;他整顿吏治,提升了行政效率;他轻徭薄赋,缓解了百姓疾苦。

从“治国成效”来看,司马师的执政能力,远胜于同期的曹魏宗室。

更重要的是,司马师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他在掌权期间,完善了“九品中正制”,让世家大族的利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稳定了统治阶层;他改革军事制度,将地方兵权收归中央,避免了“诸侯割据”的重现;他重视人才选拔,提拔了邓艾、钟会等有才能的将领,为后来西晋灭蜀、灭吴积累了军事力量。

可以说,西晋能够在司马炎时期完成统一,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司马师留下的“政治遗产”。

若将司马师与同时代的人物对比,更能凸显他的独特性。

他没有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却多了一份“临危不乱”的魄力;他没有司马昭的“野心外露”,却多了一份“隐忍克制”的智慧;他更没有曹爽的“刚愎自用”,而是始终以“务实”为核心,一步步推进司马氏的大业。

他就像一台精密的“铺路机”,默默铲除障碍、铺设道路,让弟弟司马昭能够顺利“称公封王”,让侄子司马炎能够轻松“登基称帝”。

司马师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西晋一朝,更渗透到了后世的政治与文化中。

在政治层面,他开创的“权臣稳权模式”——通过“掌控禁军、平定叛乱、废立君主”巩固权力,成为后世权臣效仿的范本。

东晋的桓温、南朝的刘裕、萧道成等人,在篡夺前朝政权时,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司马师的策略,可见其政治智慧的深远影响。

在文化层面,司马师的故事成为后世文学、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邓伯道弃子救侄》中,虽未直接提及司马师,却以“高平陵之变”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动荡;清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虽对司马师的描写较为简略,却通过“废曹芳”“平淮南”等情节,塑造了他“铁血权臣”的形象;现代影视剧如《虎啸龙吟》,则进一步丰富了司马师的人物性格,将他从“历史符号”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到他在三国后期的关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师的“隐忍与决断”,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感慨的对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虽咏叹的是西晋灭吴,却暗含对司马氏祖孙三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奠基之功的认可;近代学者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更是直言“司马师之才,实过于司马昭,若天假以年,西晋的开国皇帝,或许就不是司马炎,而是司马师本人”,对他的英年早逝深感惋惜。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善终陆少甜妻宠定了半精灵游侠绝世妖帝申公豹传承我有一个装备编辑器乔绾绾战景霆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虞书最美不过小时光三国:吾乃西凉统帅让地球人疯狂的星际直播间吞天造化诀乾坤双璧之纵横天下小妻吻上瘾睡龙开局十亿红蚁道兵,给爷整麻了锦衣长安帝少的独宠娇妻半扇孤阙歌九天剑主
经典收藏大唐静等李二杀兄鼎锅底人不义侯野蛮娇妻:残王的特工宠妃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军团长的故事人在大明当喷子,气坏朝臣点化野猪王,我在古代做最大地主澜沧行凤逆天下北月篇抗战之红色警戒破天之凶猛理工男调戏大宋灭元1399大明:这个昏君不太昏星辰恋三千愁大明:带重八刷副本,大明成仙国离经叛道小穿女极品小夫君大唐:对马吹个口哨咋被抓天牢
最近更新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北宋第一狠人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衣冠谋冢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英烈传奇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历史中的酒馆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大明辽国公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