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锤的独眼在煤油灯下泛着黄光,他手中的木柄手榴弹突然\"咔嗒\"一声裂成两截。黑火药像细沙般从断裂处簌簌落下,在桌面上积成一座微型火山。
\"狗日的受潮了。\"老人咬牙切齿地骂道,缺了门牙的嘴里漏着风。常超凑近闻了闻,霉味混合着淡淡的尿骚气——这是边区造手榴弹的通病,储存超过三个月就会吸湿板结。
张振国从墙角拖出个麻袋,倒出十几枚缴获的日军九七式手榴弹。\"看人家这防潮漆,\"他指甲刮着弹体上暗绿色的涂层,\"咱们的松脂熬得太稀。\"
---
地窖里的空气浑浊闷热,混杂着霉变木材和金属锈蚀的气味。常超的钢笔尖在笔记本上洇开一团墨渍,汗水顺着他的太阳穴滑到下巴,在下方的图纸上砸出一个个小圆点。面前摊开的五枚手榴弹解剖体如同教学标本——三枚边区造,两枚日军制式,还有一枚是国军遗留下来的德式m24。
\"问题有三。\"他用镊子尖依次点过分解部件,\"火药受潮,破片太少,木柄接合处强度不足。\"
李铁锤突然抓起一枚边区造手榴弹,在桌沿猛力一磕。木柄与弹体连接处立刻出现裂缝,露出里面粗糙的榫卯结构。\"阎锡山的兵工厂就这德行,\"老人冷笑,\"松木当枣木用。\"
张振国正用游标卡尺测量日军手榴弹的预制破片槽,闻言抬头:\"不是木材问题。看这个——\"他指向弹体与木柄连接处的金属衬套,\"鬼子加了黄铜环,咱们直接拿木柄硬怼。\"
争论持续到后半夜。煤油灯添了两次油,常超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改进草图。最终方案是李铁锤拍板的:弹体加装铸铁破片套,木柄接合处包铜皮,防潮漆改用桐油混合松脂的配方。
\"还得解决装药。\"常超翻动着从总部机要室借来的《火工品手册》,突然停在一页泛黄的配方表上,\"白大夫说过,缴获的日军炸药......\"
\"苦味酸?\"张振国眼睛一亮,\"上次打火车站搞到两桶!\"
李铁锤的独眼却眯了起来:\"那玩意儿咬手。\"他伸出布满化学灼伤疤痕的右手,\"民国二十六年太原厂炸过一回,死了七个师傅。\"
三人最终折中决定:主装药仍用相对稳定的黑火药,但在传火管里添加少量苦味酸作为助燃剂。这个危险的实验被安排在地窖最深处进行,用沙包垒成半圆形防护墙。
第一次试爆就出了意外。改良手榴弹刚出手五秒就在空中 premature detonation,破片打得地窖顶部的原木\"哆哆\"作响。常超趴在沙包后,耳朵里全是尖锐的耳鸣,脸上火辣辣地疼——一块灼热的破片擦过了他的颧骨。
\"传火管太短!\"张振国从硝烟中钻出来,手里攥着未燃尽的导火索残段,\"苦味酸烧得太快!\"
第二次尝试,他们将导火索延长了三分之一,并在弹体内增加了分层阻燃垫。这次手榴弹在预定距离爆炸,破片均匀嵌入三十米外的松木靶,但仍有三分之一的黑火药未充分燃烧。
\"像放屁。\"李铁锤嫌弃地踢了踢哑火的残骸,\"光响不臭。\"
真正的突破来自一个意外。猴子拄着拐杖来送饭时,随手把装地瓜的布袋放在工作台上。常超注意到袋子里漏出的白色粉末——那是为了防止地瓜发芽而撒的石灰。
\"等等!\"他突然抓起一把石灰粉,\"潮气吸收剂!\"
连夜赶制的 prototypes 将石灰粉密封在薄铁皮罐中,置于木柄内部空腔。三天后的潮湿环境测试中,普通边区造手榴弹已经受潮失效,而改良版依旧能正常爆炸。
\"就叫'防潮一号'。\"陈征在验收单上签字时提议。
李铁锤却往地上啐了一口:\"屁!叫'铁蒺藜'!专扎鬼子脚板!\"
量产很快铺开。妇女们用模具浇铸带菱形凹槽的铸铁套,孩子们负责将石灰粉装填进小铁罐,而最精细的装药工序由李铁锤亲自监督。老人发明了\"三查制度\":装药前查湿度,装药时查静电,装药后查密封。
第一批两千枚\"铁蒺藜\"交付部队那天,正赶上雨季来临。高胜寒的特务营领走了三分之一,剩余的分发给各连队。常超特意编写了使用口诀,让宣传干事教战士们背诵:\"三防要记牢,防潮防摔防刺刀......\"
实战检验来得比预期更快。三天后的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兵工厂值班室。陈征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带着电流杂音,却掩不住兴奋:\"...赵庄伏击战...三十枚'铁蒺藜'全爆...鬼子以为遇上中央军德械师...\"
捷报中却夹杂着一条坏消息:有枚手榴弹在投掷时木柄断裂,导致一名战士重伤。常超连夜检查了同批次产品,发现是铜衬套厚度不均导致的应力集中。
\"得改工艺。\"张振国翻着从平州五金铺搞来的《金属加工手册》,突然指向一页插图,\"冲压成型!需要五吨以上压力......\"
这个问题直到兵工厂搞到台日军卡车发动机才解决。李铁锤带人将发动机改装成简易冲床,用铁轨做导轨,炮弹壳当冲头。虽然噪音大得吓人,但确实能冲出厚度误差小于0.3毫米的铜衬套。
第二批\"铁蒺藜\"更加精良:弹体刻槽加深以增加破片数量,木柄改用核桃木并浸透桐油,就连防潮铁罐也加装了橡胶垫圈。常超还设计了个简易测试装置——将手榴弹悬在开水锅上方蒸煮一小时,再立即投掷检验。
秋雨连绵的九月,\"铁蒺藜\"已经成为各部队最抢手的装备。兵工厂月产量突破八千枚,却依然供不应求。更令人振奋的是,总部将设计图纸转发给其他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很快也传来量产成功的消息。
一个意外的发现进一步提升了性能。白景琦在治疗烧伤伤员时,偶然发现日军军医使用的磺胺粉包装极为防潮。常超搞来几个空瓶研究,发现内壁涂有某种树脂。经过无数次试验,兵工厂最终用松香混合蜂蜡仿制出类似效果的防潮涂层。
\"比鬼子原装的还耐潮。\"张振国将涂覆新涂层的弹体浸入水缸,七天后取出依然能正常引爆。
李铁锤却盯着爆炸后收集的破片发呆。老人突然抄起锉刀,在弹体内部刻出螺旋纹路:\"让破片这么转着飞......\"后来的测试证明,这种\"旋转破片\"的杀伤半径增加了40%。
十月中旬,一场暴雨冲垮了兵工厂的原材料运输通道。眼看生产要停滞,李铁锤带着徒弟们冒雨潜入敌占区,从铁路上扒回来两百多米长的废弃铁轨。
\"够做三万枚弹体。\"老人咳嗽着说,雨水顺着他的白发往下淌。常超这才发现,李铁锤的左手小指少了半截——是昨夜搬运时被铁轨砸的。
前线的战果不断传回。特务营用\"铁蒺藜\"在芦苇荡设伏,一次报销了半个日军小队;县大队将改进型埋设在公路上,炸毁了日军两辆运输卡车;甚至儿童团也用它炸过河里的鱼,给兵工厂送来几大筐改善伙食。
十一月七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这天,兵工厂收到了最珍贵的礼物——总部转来的,莫斯科军工学院编写的《破片杀伤原理》俄文原版。虽然没人看得懂俄文,但书中的数学公式和剖面图已经足够启发新的改进。
寒冬来临前,\"铁蒺藜\"完成了第三次升级:弹体分成内外两层,内层装苦味酸增强型炸药,外层铸铁刻槽内嵌钢珠;木柄中空部分除了防潮罐,还增加了备用火帽和导火索;就连最不起眼的保险销也改成弧形设计,防止意外脱落。
平安夜那晚,兵工厂所有人员聚集在最大的岩洞里。李铁锤从床底下拖出个蒙尘的陶罐,里面是他参军时从太原带来的老陈醋。每人分到一小勺,就着新出锅的高粱饭,算是过节。
\"明年这时候,\"老人抿着醋,独眼在炉火映照下闪着光,\"咱们给鬼子备点大炮仗。\"
常超望向洞外纷飞的雪花,突然想起那张被珍藏起来的原始手榴弹图纸。短短半年,从受潮哑火的边区造,到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铁蒺藜\",这条革新之路如同手中的陈醋——酸涩,却回味悠长。
岩洞深处,锻锤的敲打声依旧铿锵。而百里外的平州城外,第一枚带着螺旋纹路的\"超级铁蒺藜\",正静静等待在特务营战士的腰间。它的木柄上,用针尖刻着一行小到几乎看不见的字:\"太行山的问候\"。
喜欢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