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育种棚里的“沪粳五号”就冒出了嫩黄的芽尖。杨浩宇蹲在苗床边,手里捏着把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把混杂在秧苗里的稗草夹出来。阳光透过塑料膜照在他手背上,能清晰看见汗珠顺着青筋滚落,滴在湿润的营养土上,洇出小小的圆斑。
“浩宇,歇会儿吧,都蹲一上午了。”苏婉清抱着谷谷走进来,孩子穿着件小红肚兜,正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瞅着秧苗,小手在母亲怀里扑腾,像是想抓住那些晃动的绿芽。
杨浩宇直起身,后腰传来一阵酸胀,他捶了捶背笑道:“没事,这五号娇贵,稗草抢养分,得盯紧点。”他逗了逗谷谷,小家伙立刻咯咯笑起来,口水蹭在他的蓝布衫上,“你看咱儿子,跟这秧苗一样,见了阳光就精神。”
苏婉清把孩子递给丈夫,转身去看育苗记录:“李教授昨天来信说,五号的抗寒性比四号还好,今年就算晚霜也不怕了。”她指着记录本上的曲线图,“你看这生长速度,比同期的四号快了两天呢。”
正说着,林文轩掀开门帘跑进来,脸上带着少见的兴奋:“浩宇哥!北京来人了!说是找你的,还提着个大皮箱,看着像干部!”
杨浩宇愣了愣,北京来的人?他在那边除了几年前见过一面的远房表哥,再没什么熟人。苏婉清也有些纳闷,把谷谷抱回怀里:“会不会是找错人了?”
三人往场部走时,远远就看见王队长陪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站在院子里。那人背着手望着试验田的方向,身形挺拔,侧脸的轮廓看着有些眼熟。
“浩宇,可算把你盼来了!”男人转过身,脸上露出爽朗的笑,“我是你表哥陈建国啊,当年在火车站送过你,记不记得?”
杨浩宇这才认出来,眼前人果然是表哥。只是当年那个穿着旧棉袄、袖口磨出毛边的青年,如今皮鞋锃亮,腕上还戴着块亮闪闪的手表,倒像是换了个人。
“表哥?你怎么来了?”他赶紧上前握手,掌心触到对方细腻的皮肤,和自己满是厚茧的手形成鲜明对比。
陈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他沾着泥土的裤脚,眼里闪过一丝复杂:“我在农业部工作,这次来东北考察农业,特意绕过来看看你。”他指了指皮箱,“给你带了点城里的稀罕物,有给孩子的奶粉,还有给弟妹的雪花膏。”
苏婉清抱着谷谷,有些局促地说了声“表哥好”,脸颊微微发烫。谷谷却不认生,伸着小手想去抓陈建国胸前的钢笔,逗得众人都笑起来。
王队长在一旁打圆场:“建国同志是稀客,快进屋坐,我让食堂杀只鸡。”
饭桌上,陈建国喝了口酒,望着窗外的试验田感叹:“真没想到,你在这农场种出了大名堂。我在部里都听说了,‘沪粳四号’创了高产纪录,李教授在会上提了好几次。”
杨浩宇给表哥夹了块鸡肉:“都是大伙儿一起干的,我就是运气好。”
“运气好可种不出千斤稻。”陈建国放下筷子,语气认真起来,“浩宇,跟我回北京吧。部里刚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缺你这样有实践经验的人。待遇比这儿好,孩子还能上城里的幼儿园。”
这话一出,桌上的气氛顿时静了下来。苏婉清握着筷子的手紧了紧,目光落在杨浩宇脸上,没说话。
杨浩宇沉默片刻,给谷谷喂了口米汤,才缓缓开口:“表哥,谢谢你的好意。但我走不了。”他指着窗外,“这试验田刚起步,五号还在试种,水渠还要往西修……这儿的土地和人,都离不开我。”
陈建国皱了皱眉:“你在这儿能有什么前途?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孩子也跟着遭罪。回北京不一样,那是国家的中心,你能做的事更多。”
“不一样。”杨浩宇摇摇头,眼里闪着光,“在这儿,我种的每一粒种子都能看见收成,教给老乡们的技术能让他们多打粮食。这不是什么大前途,却是实实在在的事。”他看了看苏婉清,又摸了摸谷谷的头,“而且,我的家在这儿。”
苏婉清的心瞬间落定,悄悄往他身边靠了靠,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
陈建国看着表弟眼里的坚定,又看了看这对年轻夫妻相视而笑的默契,突然叹了口气:“罢了,你这性子随你爹,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他从皮箱里拿出本厚厚的书,“这是国外最新的育种技术资料,或许对你有用。”
杨浩宇接过书,封面上印着密密麻麻的外文,他虽看不懂,却知道这份心意的贵重。“谢谢表哥。”
第二天一早,陈建国就要走。杨浩宇去送他时,特意装了袋新碾的“沪粳四号”:“带回去尝尝,这是咱农场自己种的。”
陈建国接过袋子,指尖触到那些饱满的米粒,突然说:“浩宇,你说得对,在哪儿都能扎根。只是别忘了,北京永远有你的位置。”
火车开动时,杨浩宇抱着谷谷站在月台上,看着表哥挥手的身影越来越远。谷谷不知何时抓住了他手里的稻种,正往嘴里塞,被苏婉清笑着抢了下来。
“舍不得?”她轻声问。
“不。”杨浩宇望着远处的田野,那里的新苗正在破土,“我知道自己该在哪儿。”
回到育种棚时,阳光正好。“沪粳五号”的秧苗又长高了些,嫩绿的叶片上沾着露珠,在光下闪着希望的光。杨浩宇蹲下身,轻轻拂过那些新叶,心里格外踏实——有些选择,无关繁华与贫瘠,只关乎脚下的土地,和心里的安稳。而他知道,自己选对了。
喜欢七零北大荒:天师知青请大家收藏:(m.xunmishuwu.com)七零北大荒:天师知青寻觅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